美国外交主导权的变迁骆恺骐3090103508摘要:美国宪法在对外政策上分别赋予过会和总统极大的权力,因为美国国父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痛彻的记忆从而给了过会更大的外交政策权力,然而自从两次大战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美国外交主导权转移到了总统一边,在60年代后期国会开始尝试收回外交权力。
本文论述的便是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中的优劣与两者外交主导权转换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总统、国会、外交主导权转移政治结构的演变在长久的平衡与调整当中,常常出现权力中心和权力结构的转移现象,而外交权作为国家权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难以控制性,本篇文章着眼于美国外交主导权转移的原因,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外交权在现代的国际环境下的几经变革,和最终的相对稳定。
首先,本篇文章以麦迪逊的名言开头,阐述了美国外交政策权力的分化的原因,然后详尽的列举了美国宪法当中总统与国会对外交政策享有的权力,使得读者能充分感觉到宪法授权有明显偏重国会的倾向。
由于总统是一个新设立的政治角色,美国国父们对应该赋予总统什么样的权力不仅没有经验,而且还担心这个角色演变成一个专职暴君,所以国父们进行了分权安排,使得权力不至于集中在某个或者某些人手中。
本文对这段的阐述非常详尽,很真实的再现了制定宪法时美国国父们的考虑。
下文中讲了宪法中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的、有时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
并列举了引用了许多政治学家的对这块“半阴影区”的猜想。
个人认为“半阴影区”的存在是国父们故意在宪法中留的漏洞,使得以后总统与国会为了争抢这块权力而产生摩擦,来使人民避免遭受独裁的宰制。
由于美国宪法的“半阴影区”特点,使得其被证明空间颇多且弹性极大,从而使得这部宪法拥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这里,作者大量引用了亨金的话,也是用以阐述作者的观点,然而此处作者对自己观点的描述却是极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读者只能从大量引用亨金的话这点来判断作者是赞同亨金的观点。
接下来,本文便进入了主要部分。
这部分阐述了外交决策主导权的变迁。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决策主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国会手中。
然而即使在国会占外交主导地位的日子里,各种国家紧急状态,使总统尅在特定时期里进行外交特权统治,这也为以后外交主导权掌握在总统手中埋下了伏笔。
当然,在危机过后的和平时期,外交主导权依然在国会手中。
这种外交主导权周期性摆动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自从美国介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美国外交主导权才似乎“永久性”的转移到了总统一边。
直到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的失利,国会感到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外交主导地位,但为时已晚,直到现在,美国国会依然没有拿回自己那一部分的外交权力。
接下来本文便开始阐述权力转移的原因所在。
本文条理非常清晰的讲述了转移的原因,而且讲的非常详细,原因也写的很多,几乎把所有可能原因都写进去了。
本文首先从总统和国会内部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来分析可能的原因。
首先分析了国会的结构,由于国会人数众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致使全球视野相对较弱、权力分散、行动迟缓等不良现象,导致国会在处理一些需要迅速、秘密的采取行动的危机型事件上能力不足。
而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在处理事件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型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
在这部分的描述中,作者阐述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并且引用了亨金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整个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为了让读者更详细的认识到外交主导权转移的情况,作者在接来下便将时间轴划分的更加细致,由于在战争时期,总统外交权力的膨胀,致使在和平时期并不能完全降至战前水平,经过几次战争的积累,最终,总统拥有了外交主导权。
作者还讲述了不仅战争使总统借机扩权,经济危机和外交危机也是总统扩大权力的好机会。
然后本文以主客观因素这个线索,来阐明外交权力转移的原因。
首先是总统方面的主观原因,再是国会方面的主观原因,然后便是法院方面的客观原因,最后是民众的客观原因,这些个原因共同造成了外交权力的转移。
本文很详细的阐述了各个原因,非常有条理。
同样,这里大篇幅的都是引用别人的看法,作者自己的看法非常少。
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多个人的看法观点,使得这些原因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这些引用也非常准确到位的写出了这些原因,很好的阐述了权力转移的各种成因。
本文最后写了小布什将总统权力扩大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一针见血的写出了美国现阶段的情况不容乐观。
纵观全文,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多处引用,只是在个别地方,作者自己的看法很少,经常是大篇幅的引用。
而且作者过多的引用了亨金的看法观点,致使在文章前半部分说服力相较后面一部分弱,在最后论述原因时,作者引用了很多人的观点看法,说服力就比前文要来得强。
总体来说,读者看完整片文章之后,就会非常明白外交权力的转移及其原因,在有些地方,作者还提出了多种原因,但是只阐述了一种比较可能的原因,这也让读者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间,有思想的去阅读这篇文章。
接来来便来谈谈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力的发展趋势。
从本文关于总统与国会外交权力之争的原因与特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中,我们可以判断两者在外交权力关系上的发展趋势。
第一,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决定了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权力之争将长期存在,美国宪法框架只是将两个斗士放在了拳击台上,并拉响了让他们无休无止斗下去的铃声。
1这既是三权分立体制本身的要求,也是美国立宪者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总统与国会间存在某些张力是三权分立所不可避免和有意为之的结果。
因此,在这一宪政安排下,作为美国政治主要参与者的总统与国会将会继续保持权力的分享与制约,任何一方都无法摆脱另一方的影响而独立存在。
第二,随着国内政治国际化趋势的增强,诸如经贸、人权、民主等低级政策领域内的问题将会在外交事务中占据更多的地位。
实际上,在很长时间内,低级政策领域的议题主要属于国内政治范畴。
但是,由于美国实力的增长以及全球霸权地位的确立,美国外交领域的内容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断丰富。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繁荣越来越成为美国维持霸权地位的主要关切。
此外,在全世界推行民主以及美国的价值观也成为美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这种原本属于国内政策领域内的事务开始外溢,逐步渗透到外交领域,并且其作用也日益得到强化。
与此同时,国会在美国外交中的分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在其传统优势领域,国会将继续发挥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国际安全环境复杂、动荡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与挑战。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将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极力保持冷战后所获得的超级大国地位。
911恐怖事件的发生,显示出美国强大与脆弱的悖论。
这表明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再是传统安全领域内的敌对国家,而是活动为隐秘、手段更为残忍的恐怖主义。
美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更加恶劣,这使得维护国家安全成为美国最为迫切、核心的利益。
在2002年和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将恐怖主义视为头号敌人,并且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看作是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威胁,声称美国正处于战争时期,而保卫国家、反对敌人是联邦政府首要的和根本的职责。
2所有这些安全威胁都凸显出总统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性,国际政治对美国社会和政府体系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与要求将继续需要一个强势总统。
3可以想见,在上述领域内的议题,总统将继续发挥主导与核心的作用。
第四,随着总统与国会权力制衡机制日益成熟、完善,两者外交权力分配更加明确,总统与国会在未来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融合、沟通与协作。
这种发展态势也与美国现今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关。
当前,美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国内金融危机,同时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在布什政府时期遭受了重创。
恢复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应对未来的诸多挑战,需要总统与国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经验表明: 两个部门的合作对于一个强大而又有效率的美国外交政策是必需的。
4正如奥巴马在胜选演说中所讲的那样,让我们摒弃掉那些长久以来一直危害我们的政治生活的那些幼稚琐碎的党派之争。
5而从奥巴马政府内阁成员的布局上所表现出的融合、变革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行政立法机构加强合作的趋向性。
由此可见,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力之间的制衡是一种常态。
在不同的领域,两者的作用力有所区别。
从整体外交权力对比来说,总统显然要占据优势地位。
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政治中既不会出现帝王般的总统,也不会出现国会政府两者之间的权力制衡体系将有效发挥作用。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并没有否认,也不能漠视两者之间存在的默契。
实际上,无论是总统还是国会,他们在维护和更好地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态度和立场是一致的。
正因为如此,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关系有些形似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正如中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总统与国会在外交问题上的争执,有时表现为一出双簧戏,在对华政策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事实上正是国会的黑脸角色使总统在对华决策过程中能扮演好人角色,处于较为主动地位,并往往把政策失误的结果归罪于国会。
6就目前美国的现实处境而言,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这种配合、协调的关系将会得到强化。
美国总统与国会关于外交权力之争,既是美国宪政体系的特殊性所造成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宪政体制的优越性,同时又保证了美国宪政体系的长久与稳定,彰显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这种貌似混乱与不和谐的美国对外政策正是美国民主实质的体现。
鉴于总统与国会在不同领域所关注议题的不同以及作用力的差异,中国可以在相应的问题上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信强. 半自主国会与台湾问题: 美国国会外交行为模式[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United States. September 2002 [Z/OL]. /nsc/nss/2002/index.html3Jerel·A·Rosati. The Politics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M]. Belmont: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2004.4Current Affairs: The Making of U.S. ForeignPolicy [Z/OL]./making_foreign_policy.html5Full Text: Obama's Victory Speech [Z/OL]. /2008/11/0 /chicago-obama-biz-beltway-cx_1104obamaspeech.html6熊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