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规模 (1)二、毕业生学科结构 (2)三、毕业生性别结构 (2)四、毕业生生源结构 (3)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4)一、毕业生就业率 (4)二、各学院就业率 (4)三、各专业就业率 (5)四、单位性质分布 (9)五、单位行业分布 (10)六、就业省区分布 (11)第三部分就业反馈、社会评价与趋势分析 (12)一、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2)(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12)(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二、毕业生社会评价 (13)(一)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状况 (13)(二)职业期待吻合度 (14)(三)就业现状满意度 (14)(四)校友满意度 (15)(五)学生工作满意度 (15)(六)生活服务满意度 (15)三、就业趋势分析 (16)(一)就业率 (16)(二)本科生升学情况 (17)(三)就业地域分布 (17)第四部分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举措 (18)一、就业管理与服务 (18)(一)高效规范,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 (18)(二)求真务实,采取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19)(三)加强关怀,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 (19)(四)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基层就业服务 (19)二、市场拓展 (20)(一)利用校园招聘主渠道,搭建优质就业平台 (20)(二)积极整合资源,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20)三、就业指导 (20)(一)重视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20)(二)全程精耕细作,全方位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21)四、创新创业教育 (21)(一)紧跟技术前沿,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21)(二)结合民族地区需求,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 (22)(三)准确定位、凸显特色,做好创业项目 (22)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西南民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始终秉持“求真务实、服务为本、高效规范、公平公正”的工作理念,举全校之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学校2015届毕业生共有6873人。

其中,本科毕业生6116人,研究生毕业生757人(见表1-1)。

表1-1: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结构、规模一览表二、毕业生学科结构(见表1-2)表1-2: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学科结构三、毕业生性别结构(见表1-3)表1-3: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性别结构四、毕业生生源结构(见表1-4)表1-4:西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生源结构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一、毕业生就业率截至2015年11月30日(本报告所有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则时间节点以此为准),本科生就业率为96.16%,研究生就业率为95.90%,总体就业率为96.13%。

二、各学院就业率(见表2-1)表2-1:各学院就业率三、各专业就业率(见表2-2)表2-2:各专业就业率四、单位性质分布(见表2-3)从表2-3中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为:其他企业、升学、国有企业、自由职业、机关、出国出境等。

学校毕业研究生就业主渠道为:其他企业、高等教育单位、机关、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

表2-3:毕业生单位性质分布表五、单位行业分布(见表2-4)从表2-4可看出,学校本科毕业生主要行业分布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批发和零售;金融业等。

学校毕业研究生主要行业分布为:教育;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等。

表2-4:毕业生行业分布表六、就业省区分布(见表2-5)从表2-5中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省区为:四川(占比44.08%)、广东、贵州、云南、新疆、重庆等省区。

学校毕业研究生就业主要省区为:四川(占比55.82%)、湖北、河南、山东、贵州等省。

表2-5:毕业生就业省区分布表第三部分就业反馈、社会评价与趋势分析一、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以就业为引导,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改革,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课程建设。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部分就业形势严峻的专业间隔招生或缩减招生规模,对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在培养方案中坚持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相衔接的原则,知识和技能并重,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增加创新创业和实践类课程、减少理论学时数,增加实践环节占比。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实、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提供保障。

一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育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联合培养道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和新闻传播人才。

二是以民族地区紧缺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民族学(藏学)零起点人才培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了校地合作,为民族地区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人才做出了实际贡献。

三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为目标,开设双学位教育、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试验,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毕业生社会评价学校与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了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此部分数据呈现的是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所涉及数据均按专业机构调研结果整理。

(一)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状况学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886元,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半年后(3649元)高237元(见图6-1)。

图6-1: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对比图(二)职业期待吻合度学校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9%,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49%)持平(见图6-2)。

图6-2: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对比图(三)就业现状满意度学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4%,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62%)均高2个百分点(见图6-3)。

图6-3:就业现状满意度对比图(四)校友满意度学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8%)高5个百分点(见图6-4)。

图6-4: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对比图(五)学生工作满意度学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为83%,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0%)高3个百分点(见图6-5)。

图6-5:学生工作满意度对比图(六)生活服务满意度学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为88%,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2%)高6个百分点(见图6-6)。

图6-6:生活服务满意度对比图三、就业趋势分析(一)就业率为稳定学校就业率,学校2015年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就业指导与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场拓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各项品牌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来校招聘的单位数量与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总体就业率近两年相对稳定并有所提升(见图5-1)。

图5-1:2014年、2015年就业率增长图(二)本科生升学情况为鼓励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2015年专门出台《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升学奖励办法(暂行)》,有力地促进考研率的提升。

今年,我校共有953名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含出国、出境升学),14个学院的升学率均有提高,最高涨幅达10.52%,全校的平均考研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6个百分点(见图5-2)。

图5-2:2014年、2015年毕业生考研对比图(三)就业地域分布从已就业毕业生的地域分布看,学校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西部地区仍是就业主要地域(近两年到此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均占70%以上)。

与2014年相比,2015年本科生到西部地区就业比例有所下降,到东部地区就业比例增长了4.3个百分点。

研究生呈现出相反趋势,到西部地区就业比例有所增加,到东部地区就业比例减少了1.42个百分点(见图5-3、5-4)。

图5-3:2014年、2015年本科毕业生地域分布图图5-4:2014年、2015年研究生毕业生地域分布图第四部分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举措一、就业管理与服务(一)高效规范,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学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签订责任书、修订考评体系,并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就业创业管理机制,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更加健全就业创业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统计系统功能,大力开展就业创业信息真实性核查工作,确保就业创业统计真实、及时、准确,就业创业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高效。

(二)求真务实,采取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努力实现就业创业工作职能的两个转变:由单纯重视就业率到重视就业质量的转变,由单纯重视就业工作到就业创业工作并重的转变,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专门出台《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升学奖励办法(暂行)》,开设考研数学、英语、政治公共课补习班,引导鼓励毕业生升学深造。

二是组织开展毕业生离校问卷调查,继续开展就业类课程授课效果的调查、反馈与研究,借以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继续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做好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好就业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三)加强关怀,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不断增强扶持力度,采取措施促其就业。

一是深入做好摸底调查工作,通过多次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及就业需求。

二是专门举办多种公考培训班。

如:举办了公务员申论备考培训班、西藏公务员备考培训定制班等,反响良好。

三是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利用校友资源,针对性推荐。

四是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装免费借用服务。

五是召开新设专业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困难、提供有效帮扶。

还分教师专场与学生专场分别召开就业工作调研座谈会,共同为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四)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基层就业服务学校不断加大基层项目就业奖励力度,竭力搜集各地基层项目招录信息,将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

并为有意报考的毕业生举办笔试、面试训练班,努力提升就业成功率,收效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