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及其启示
LOGO
霍桑实验的启示
金钱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不应 该是“经济人”或“理性人”,人是“社 会人”,是情感和理性的共同产物。
新型的领导者除了 具有管理经济的能 力外,还要有处理 人际关系的能力。
生产率主要受工人在集体劳动中的态度即 “士气”影响。
组织中的非正式团体有自己的感情取向和 规范,往往能强烈地左右团体成员的行为 。
LOGO
观察研究(1931-1932)
方式:选择15位男工,在单独的房间工作,采用集体计件工资制。 结果:产量保持中等水平。每个工人的日产量都差不多。 观察发现: 1、存在“群众领袖”; 2、存在隐性约定; 3、工人之间为维护团结,愿意适当放弃物质利益的诱惑。
结论:组织中存在“非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的情绪对工 人个人的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阶段: 一阶段、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照明 度不变,实验组照明度作各种变化。随后,改变工资支付办法、工间 休息、每周工作日等条件,观察与产出的关系。 二阶段、1927年4月,从车间中分离6名女工组成独立实验小组,实行 团体工资制,改变工作条件等等,并注重创造友好合作氛围,观察与 产出的关系。 实验结果描述: 一阶段、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两组的产量几乎同等程度地增加。 二阶段、产量节节上升。
实验发起人心理 学家【梅奥】
LOGO
霍桑实验背景
•外部
20世纪30年代,受泰勒制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影响, 以物为中心的重事管理模式使大部分企业充斥着不满的 情绪和低效率的工作。
• 内部
霍桑工厂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管理模式,雇员和管理层 之间具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医疗制度、福利设施和养老保险制度 均比较完善,但生产业绩进展不理想。
LOGO
LOGO
结论:产量与精神因素有关;独立实验能增加产量。
LOGO
访谈研究(1928-1931)
方式:组织持续2年多,向21000余名职工进行的访谈。访谈主题 “士气”,允许工人畅所欲言。事前制定访谈提纲,并制定访谈规则。 结果: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
结论:工人只要被注目,被尊重,效率可提高。但该现象是 否有可重复性则待研究。
LOGO
霍桑实验三步骤
运用比较分析法、实验室研究和社会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实验室研究 (1924-1932) • 分集体照明实验 (1924.111927.1))和继 电器装配实验 (1927-1932) 两部分
• 访谈研究 (1928-1931)
• 观察研究 (1931-1932)
LOGO
实验室研究(1924-1932)
霍桑实验及其启示
LOGO
Contents
1 2
3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的启示
LOGO
霍桑实验概述
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时间:20世纪20-30年代之间 地点: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制造电话交换机的 霍桑工厂 实验主持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 实验目的:生产效率和工作物质条件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