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
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
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
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
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二、怎样解读教材?(一)教材解读的内容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1.名师解读。
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
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
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1.整体解读。
教材整体解读。
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
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
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
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
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
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
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
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
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
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
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
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
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
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五)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
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1.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
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
2.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
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
(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
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
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
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
3.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
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
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
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教学内容分析:1.全套教材以及各板块的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2.各板块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3.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4.教材的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
5.教材中科学的思想、方法;6.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7.教材所包含的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容;8.教材编排的实践活动及作用;9.教材与其他学科相融的问题。
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本册教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综合学习活动为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其中。
本册教材的识字与写字任务仍然较重,但关注了继续实现由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向以阅读、表达为重点的转移。
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本册教材仍采用主题板块形式安排。
全册共12个板块,依次为汉字家园、春之声、劳动、幽默、寓言故事、美丽的夏天、走进草原、花的向往、我们的世界、走进科学、关爱、为人的故事。
在板块或课的后面安排了1次口语交际和8次习作、1次综合学习活动、6次具有综合学习活动性质的小型训练。
个板块的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求会认226个字,会写276个字。
每课要求会写的字,排在虚宫格里;要求会认的字排在横条里。
教学环境分析:1.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2.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教材使用的影响;3.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材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协调性的分析与判断;4.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设计的差异;5、教师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教材解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分析教材与教师、学生、环境、教育目标、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预测,对通过教学设计并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是必要的。
4.每一部分教材――细读,进行整体分析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组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两、三组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解读。
通过解读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2、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3、该部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体现的;4、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因素;5、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6、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古诗《咏柳》和《送春》、《祖国的春天》、《春芽》都与春天有关,课文下学习活动中的“讨论”、“积累”、“欣赏”、“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与春天有关,从“识字”到“课文”再到“学习活动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5.每一节教材――精读,进行具体分析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解读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解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