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健康人格的概念,分析人格的特征和影响健康人格的因素,从而阐述了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给出了作者的观点——塑造健康人格要从自身、家庭、社会多个角度入手,发挥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健康人格塑造1 前言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而人的个性实际上就是这个人的“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命运,而大众的人格取向将对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中如果有很多粗野、暴躁、贪婪、消极特征人格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不和谐、不稳定的,它可能会出现犯罪率高、道德沦丧、社会文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可能;而社会中如果是自信、礼貌、勤奋、坚毅的人格占主导,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是欣欣向荣、发达文明、和谐稳定的。

为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能够是光明健康、和谐稳定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研究,并且从自身、家庭、社会多个角度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拥有健康的人格。

2 什么是健康的人格2.1人格的含义想要探讨塑造健康人格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格。

在心理学的意义上,人格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综合,包括需要、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各个方面。

表层结构表现为品德、爱好、信念、理性、意志、情趣等;深层结构表现为性格、气质、风格等。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的知识层次、道德水准、性格特征、认知方式等多个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格。

2.2 人格的特征人格的特征有一般特征,如勇敢、忠诚、纪律性等,以及与此相反的懦弱、奸诈、散漫性等;对人方面的特征,如集体性、同情性、礼貌等,以及与此相反的孤僻性、冷酷性、粗野等;对己方面的特征,如自尊心、自律性、克己等,以及与此相反的无耻、放肆、自私自利等;对事方面的特征,如独创性、坚持性、勤劳公正等,以及与此相反的保守性、妥协性、懒惰偏袒等;对物方面的特征,如节俭、爱整洁、公私分明等,以及与此相反的奢侈、贪婪、公私不分等。

由此可见,人格是复杂多样的,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点把它归结为两个方面,那就是先天的和后天的。

先天的也就是遗传的,例如人的气质就是天生的,是很难改变的,气质在人格中是无道德色彩的,没有好坏之分;后天的就是指受周围环境影响形成的,如性格的形成更多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了解人格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区分好坏,并且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去改变它。

2.3健康人格的内涵“健康人格”是人格研究中逐渐产生并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由于研究者众多,因而其定义也众说不一,但有关健康人格的定义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如: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的;具备健康人格的人具有自知之明并能接纳自己;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正视并生活于现实中;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是有目的性的;具备健康人格的人是富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

其实,通过前面对人格的含义和特征的描述,我们已大致可以想像什么是健康的人格,那就是在人格特征中都表现为积极的、健康的、正义的方面。

3 影响人格的因素3.1遗传的因素遗传是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

从古至今,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笔者认为人生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这在科学界已经有很多的例证。

遗传只是决定了我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弱、是否具有某些超常的能力、喜欢安静还是热闹等等这些先天的、不具有道德色彩的特质,它更多的是表现了人作为高等动物与生物因素相关的特征。

因此遗传因素也是人格因素中很难改变的因素。

3.2环境的因素如果说遗传的因素是人格发展的基础,那么环境因素就是人格发展的关键,它在价值观、理想、信念和性格等与社会因素紧密的特征上显得尤为重要。

3.2.1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是婴幼儿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提供了心理的需要。

同时,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人格,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然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包括了抚养人,因为现今社会的一些特点导致了父母并不一定是孩子的抚养人,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抚育的,即使城市中,很多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也是把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抚育的。

而在少数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就成了多个抚养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最常被大家议论的独生子女性格问题,其中像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等就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

我有一个亲戚家的情况就很能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我这个亲戚家里是三代同堂,祖父母、父母和孩子组成了五口之家,而孩子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家庭中关注的焦点。

祖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使孩子的性格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懒惰的特征,现在这个孩子12岁了还不会做任何家务,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待祖父母如同使唤仆人。

而他的父母自身性格散漫、没有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心情好的时候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心情不好对孩子就是不讲缘由的打骂,以至于这个孩子也是脾气暴躁、是非不分。

这个孩子上学后成了问题儿童,在学校里经常损坏公物、跟同学打架,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每个人都会经历为人父母的阶段,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尤为重视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这是我们在主观上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有所作为的环节。

3.2.2学校教育学校是每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我们一生中至少有九年是要在学校度过的。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所处社会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

孩子们常常是在学校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目标,并且根据自己设立的目标要求自己。

这些都是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是学校教育中影响孩子的一个重要元素。

学生们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也观察和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人对事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形成,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褒贬塑造着儿童的行为特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学关系是学校教育中影响孩子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同学的行为、对生活的态度,都会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生活在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的集体中,孩子们也会变得拥有这些优点,同样,生活在一个攀比成风、追求奢侈生活、好逸恶劳的集体中,孩子们也会变得追求奢侈、好逸恶劳。

总之,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3.2.3社会文化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普汶所言“文化对每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

平时我们不太可能看出塑造过程的全部力量,因为它在每个人身上逐渐缓慢地发生,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人除了顺着它走以外,别无选择。

因此,这个塑造过程便很自然,毫无理由地被人接受,就像文化本身一样——也许不全然是不知不觉地,但是却无可指责。

”东方人和西方人处于不同的文化中,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东方人含蓄、谦和、忍让,西方人热情、奔放、追求自由和彰显个性。

在群体中,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就会有高度的凝聚力,使全体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在亲密的温暖的人和人的关系中,都会心情舒畅,易于形成活泼、主动、积极等特性,并能发扬个人的独特风格。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或者生活在一个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就会使人有压抑心情,产生无助感和忧伤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消沉、冷淡。

这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感受到的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4 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在清楚了健康人格的含义、人格的特征和影响人格的因素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探讨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了。

其实通过分析影响人格的因素我们就可初步找出塑造健康人格的三个途径,它们分别是自身、家庭和社会,只要这几个对人格影响重大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状态,我们就不难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4.1从自身做起一是自立自信,开朗宽容。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必然是自立自信的,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积极悦纳自我,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宽容平和的态度。

二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格健全者应该是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的,他们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格健康的人应该是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人,能够理性地分析生活事件,能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能够自觉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生活有目标,积极向上。

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人格健全的人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4.2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分别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培养健康的人格,我们就可以用自身的力量影响他人。

如果家庭中的成员共同努力,将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会加倍显现,这对儿童的影响力将是尤为巨大的。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元素,我们从家庭环境开始改变,就可以积小流而汇江海,为整个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4.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营造,政府是关键性力量,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教育等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惩恶扬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都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现在那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见死不救事件是需要从上到下的一致努力来抵制和杜绝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责任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会造就更多人格健康的人,这样才会走上良好发展的轨道,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1] L﹒A﹒普汶.《人格心理学》.郑慧玲译.中国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2] 许燕.《人格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4] 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