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摘要在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与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促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这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工作效率,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个人能否科学理性地看待一切,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能否与人和谐共处,能否具有坚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关键词:健康人格影响因素健康人格条件引言:幸福人生起始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要有健康的人格。
面对社会的日益进步,它在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工作与生活的要求,更多的压力。
如何能够自我检视,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生活关系,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1、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心理学家对健康人格的概念界定有多种描述:1.1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
标准有七: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1.2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
具体特征有五个: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1.3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
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1.4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概括为以: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综上所述:健康的人格就是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一切;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信任自我,控制自我;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与别人和谐相处,懂得爱且会爱;具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影响人格的因素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的形成不外乎两种主要因素:一种是生物遗传因素,另一种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它左右着人格形成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2.1遗传因素个体的形成是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结合的结果,父亲或母亲性格上的一些特质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女。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很重要。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比如从双胞胎之间性格特点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的情绪特征方面的相关系数是0.72,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0.57;同卵双生子在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相关系数是0.61,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0.54;同卵双生子对自己的态度的相关系数是0.71,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0.60。
两者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2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它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的方式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因此社会环境也迥然不同。
比如对于人的理解,西方人强调个体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强调集体的契约,强调法律。
他们的性格开放、幽默、喜欢冒险。
而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事先从人情考虑,强调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
人格特点表现出仁爱、宽容、中庸、忍耐、谨慎、负责,但在同一个亚洲地区的人,尤其是生活在中华文化圈的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人由于在历史上受到中华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人格中就会共同含有含蓄、内敛的因素。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由于地区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有人说“北方人如山,南方人如水”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北方人性格豪爽,而南方人性格柔和,做事圆融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和传统。
人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
斯金纳强调情境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环境中的刺激。
认为个体行为是内外部刺激所引起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结构性单位。
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行为。
所以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电视、电影、报刊和文艺作品等)所创造出的社会文化信息往往起着引导这个社会人格发展的作用,特别对儿童的性格有较大的影响。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但辨别能力差,所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大,有研究表明,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使他们攻击性行为增多。
而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榜样,常常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引起模仿的意向,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品质。
(2)家庭环境不同模式的家庭环境培育出不同人格的孩子。
民间有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仅强调了遗传环境对人格的影响,还说明了后天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对孩子有相当大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以权威式的管理对待子女的,其缺陷是过于支配与控制,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而以放纵型教养方式来培养子女的,其缺点是过于溺爱,会出现失控的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而父母以民主型方式教养的与孩子平等和谐的相处,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由此可见,家庭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它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3)学校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人的一生至少要有十多年的时间要在学校里渡过,而学校的育人环境,老师的人格魅力及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而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位能够平等、民主、尊重学生的老师,不仅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且学生更喜欢听课,成绩优异;而专制型权威型的老师,则使学生胆小、懦弱、撒谎,厌恶学习,甚至形成叛逆个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努力奋斗。
很多学生都有受老师鼓励开始发奋图强,受老师批评而导致学习兴趣变化的人生体验。
同样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经有一所学校,为了分层教学,把年级中所有的成绩差的学生集中分到两个班,本以为降低学习要求,更有利于管理,结果这两个班的学生认定是被学校遗弃的学生,形成整体的叛逆心理,不仅老师无法正常上课,就连教室的门窗都成为学生们破坏与发泄的对象。
而成绩优异的学生集成的班级,学生优越感很强,更容易管理,但许多学生却因为学习竞争压力大而倍感痛苦。
总之,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4)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行为”。
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在学校教育中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或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成绩普遍不好,且行为有偏差,因为他们缺少正常的关爱与和谐的家庭环境。
经研究发现,人在成人后有许多精神性的疾病是由于儿童时期不良环境或是受到伤害引起的。
(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对于舒适的环境、开阔的空间有一种安全感,心理更容易放松,而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不自然就会产生烦燥与厌倦并容易发怒。
另外,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
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
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3、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鉴于健康人格的诸多特点以及它所受到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塑造健康人格时就必须考虑以下这些因素。
3.1投身于优良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古有“孟母三迁”,学会选择生活与工作的环境,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
比如一名大学生面对择业,待遇是次要的,关键是企业是否有自已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很关键因素。
但任何环境中都会有负面的因素,所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与思想素质对于个人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在平时,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有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自已的生活方向,调整好自已的心态。
如注重生活环境,选择适当的时间去旅游,用山水怡情,用花鸟悦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自已的生活环境等。
3.2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成长,人格的养成。
所以我们要注意处理好家庭关系,形成自我的健康人格。
充分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体贴、关爱。
长幼有序,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让任何一位家庭成员感觉到自已生活在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之中。
3.3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质“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勇气的人,是不能成大才、当大任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性格完善,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性格模式。
培养自信、开朗、勇敢、热情、勤奋、坚毅的人格品质。
以开朗的心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挫折,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3.4建立健康的群体生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卡耐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要积极融入到民主、平等的社会群体,拓展积极向上的朋友空间,在大家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养成健康的人格。
认真审慎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1] LA.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罗伯特•斯宾雷[M].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李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