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述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

浅述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

玉林师范学院课程论文题目: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综述课程名称情绪心理学考查学期 2012学年第 2 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姓名彭晶学号201114204105专业应用心理学任课教师潘春妮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综述教育与科学学院应用心理09 彭晶 201114204105摘要:情绪调节方式作为应付方式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对促进个体自身发展、控制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别从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情绪的类型,以及情绪的过程和策略,阐述了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情绪及行为障碍、幸福感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关键词】情绪调节适应影响1.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是情绪智力的构成成分,也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成分之一。

其概念内容丰富,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解释不同。

Kopp把情绪调节看作是应对高水平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如高兴、悲伤、痛苦、愤怒等)的过程及特性[1]。

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2]。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他们所拥有的情绪及怎样去体验与表达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3]。

Cole等把情绪调节看作是与被激活的情绪的相关变化,包括情绪本身的变化及在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中的变化[4]。

巫文胜等将情绪调节定义为个体对情绪的生理唤醒、认知、体验及外部行为表达进行控制和调节,以实现个人目的,适应社会现实的动态过程,是情绪智力的具体体现[5]。

可见,对于情绪调节的界定,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令大家都认同的观点。

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乔建中等对已有的关于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做了三种分类:一类称为适应性界定方式,强调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原情绪和行为反应;一类称为功效性界定方式,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一类称为特征性界定方式,即从情绪调节的某一特征着手来加以界定[6]。

诚然,他的这种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情绪调节。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它具有适应性、驱动性和组织性。

2.情绪调节的类型2.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从情绪调节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调节都属于内部调节。

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环境的刺激特征与个体内部状况的关系是影响外部调节的重要因素。

2.2、减弱调节、维持调节与增强调节依据情绪调节的努力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减弱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减弱调节主要针对负性情绪而言,尤其是强度过高的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修正及减弱。

维持调节主要针对那些对个体有益的正性情绪而言。

增强调节是对那些适当的、需要的情绪进行的增强性调节。

2.3、先行关注调节和反应关注调节Gross等人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调节和反应关注调节。

先行关注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的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注意分配调整和认知策略的改变。

反应关注调节是指发生在情绪诱发之后的调节,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情绪反应等策略进行情绪的调整。

2.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情绪调节是为了使个体的情绪唤醒保持在功能上的适应状态,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是良好调节,相反就是不良调节。

3.情绪调节的过程和策略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开始并发生作用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调节的常用策略有五种,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7]。

情景选择指个体靠近或避开某些人、地点或事物以调节情绪,以此来降低负情绪;情景修正是对情绪事件进行控制,努力改变情景;注意分配指关注情景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努力使注意集中于某情景,或注意离开原情景;认知改变指选择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这会对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反应产生很大的影响;反应调整指情绪被激发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

在此基础上,Gross提出情绪调节的模式模型[8],它是对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的简化,并把情绪调节的五种策略结合起来。

模式模型概括了情绪随着时间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以与心理相关的情境作为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内部的或外部的,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出现。

此外,Gross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前或产生后,把情绪调节分为两个方面,即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

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发生在情绪反应被激活之前,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发生在情绪反应被激活之后,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8]。

两个方面的情绪调节的结果大不相同,如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能减少厌恶的情绪体验,而表达抑制则增加同情心。

在情绪调节中,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策略。

认知重评是某种形式的认知改变,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属于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属于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4.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在心理学学科范畴中,适应更多的是指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目前的研究缺乏直接对情绪调节与适应关系的研究,但一些关于情绪调节的具体研究实际上可以归纳进该研究框架之内。

人际关系是体现适应的重要方面,情绪和行为障碍则是适应不良的表现,较高的幸福感是个体适应良好,进而达到了内外和谐的标志。

4.1、情绪调节对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的影响情绪反应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将会对社会交往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常常会为了维持和重要他人的关系而调节他们的情绪。

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学生更多的采用认知应对、情绪表露和情感求助的方法,而被拒绝学生常用压抑的方式,被忽视的学生更常用回避的情绪调节方式。

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根据情景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和采取符合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建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9]。

Gross考察情绪调节的两种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10]。

认知重评的个体拥有和倾向于表达更积极的情绪,并和其他人合作共同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表达抑制的个体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无法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了上述研究假设。

对儿童的情绪调节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与4岁时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早期在陌生情境中多使用积极活动策略的儿童,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很少表现出社会性退缩。

早期依赖于母亲的安慰和帮助的儿童,以后的任务坚持性较差,表现出较多的社会性退缩[11]。

对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的研究应考虑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具体情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仅根据两者的相关做出因果关系的推论。

4.2、情绪调节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失调则是许多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适应性情绪调节和积极的机能与情绪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非适应性的情绪调节则是心理病理的重要原因。

Garnefski等人的研究发现认知应对策略在消极生活事件报告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明认知情绪调节是消极生活事件和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干预和中介变量[12]。

对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和精神病患者五种群体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的横向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他们报告的策略有很大差异,但容忍、反思与灾难化三种调节策略和抑郁在五种群体上都呈现高相关;除了老年人群体,自责与责怪他人两个调节维度和抑郁在其他四个群体上同样呈现高相关,精神病人更有可能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Mennin和Heim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困难可以有效的预测一般性情绪调节障碍,有情绪调节障碍的个体在理解、反应与管理自己的情绪体验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困难[13]。

国内研究者黄敏儿和郭德俊考察了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关系,表明高抑郁的个体在感受消极情绪时有更多的重视和宣泄,在感受积极情绪时则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得出的结论是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可能是增强抑郁的重要原因[14]。

刘启刚等运用修订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考察了其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采用较多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积极设想、反思和积极关注,同时发现反思和灾难化对抑郁和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

刘启刚等进一步考察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发挥中介作用,又发挥调节作用,而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16]。

4.3、情绪调节对幸福感的影响幸福感是指人类个体在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发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7]。

从幸福感的定义可以看出,情绪是幸福感的核心内容,而情绪调节是直接以调控情绪为目标的,因此可以推断情绪调节对幸福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Gross等考察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重评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0),而表达抑制和生活满意度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4)[13]。

国内研究者王力、张厚粲等考察了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达抑制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进一步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认知重评在依恋安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但表达抑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18]。

国内研究者刘启刚等在另一项研究中考察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路径分析发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不仅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而且在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19]。

以往对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考察了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幸福感或幸福感的重要维度(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果,但对情绪调节在前因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效果的具体地位和作用的考察仍不完善。

虽然王力和刘启刚的研究分别考察了情绪调节策略在依恋和生活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并未考察和整合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变量,如人格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