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调研报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常规的工作。
精当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生气勃勃;教师兴味浓烈,精神百倍;也让听课者入情入境,如痴如醉。
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很高。
相反,无效不当的课堂评价则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无精打采,听者兴味索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正确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发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源地”。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蕴藏的巨大潜力,正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积极改进课堂评价手段,挖掘课堂评价丰富的宝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呈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1、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知识性的错误这是一位教师执教《画杨桃》一课的教学片断:师: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围绕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生:老师,“半晌”是什么意思?师:谁能替他解答?生1:“半晌”的意思是一会儿。
生2:我认为是过了一会儿师:你们都说得很对,真聪明!说实话,这样错误评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里时有发生。
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学生的回答明明是错误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半晌”的解释是“半天”,在这里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也应解释为“过了好久”,然而因教者对词义不甚明了,故给学生做出了错误的评价。
古人说得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试问,这样的评价有效吗?这样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2、课堂教学评价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师:你知道“天堂”是什么意思吗?生: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就是天堂。
师(脸一沉,面对全班同学):她说得对吗?生:不对!师(生气的):没有好好读书吧?坐下!(又面对全班)不过,她是我们班最差的学生,你们不要歧视她!这是在前不久一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研究课上亲眼目睹的一幕情景。
且不说这位老师是否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凭那最后一句对学生的评价,我想那孩子在这堂课上的收效可能微乎其微,更有可能在自此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便成一个“哑巴”了。
3、课堂评价语言单一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不对、好、不错”,这些过于简单笼统的评价语言。
而至于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错又不错在那里?只有靠学生去揣摩。
或者聪明的学生慢慢会摸索出和教师预想一致的答案就是好答案,和教师不一致的答案就是错误的答案。
慢慢地,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揣摩老师的心思,课堂变成了一个变相的一言堂,也就索然无趣了。
4、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令人生厌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地讲解、表演,学生毫无表情地配合、接受。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抽一名学生画画后,教师表扬他“画得好”,全班同学就竖起大姆指说两遍“XX,你真棒!”课后,我问同学们你觉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吗?有的同学说:“教师说好,就是好吧。
”我又问另一位同学:“你能画得比他更好吗?”那个同学回答我:“当然能”。
“那你为什么还赞扬他呢?”“教师是这样要求的。
”可见,学生的表扬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为了表演给教师看的。
课堂评价的常用手段是语言,这一点是无疑的。
但我们不能仅限于语言评价、鼓掌表扬,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率更快,这些方法和手段远不能适应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握握手,或一声隆重的祝贺,或摸摸头,或一个小小的“奖品”、或一段亲切的寄语等方法,这种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动力和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用过了千遍万遍的语言评价。
5、课堂教学评价表扬泛滥,忌讳批评在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一道连续退位减的过程,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一学生说完,老师说:“她说得好不好啊?”小朋友们齐声说:“好!”老师接着说:“我们来表扬她一下!”于是,小朋友们训练有素地边拍手边齐声喊到:“Good!Good!Very good!”一节课下来,满脑子都是这样的“掌声”、“喊声”。
这样的评价在过了开始的新鲜感之后,留给学生的只是单调、乏味、没有意义。
还有部分老师喜欢搞利益驱动,回答对一个问题或做对一道题目都会得到一颗“智慧星”或一个“聪明奖章”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的额头上贴满星星,身上也挂满奖章,可这样的情感发动,后果又是什么呢?曾经在一节课中有这样两个镜头:镜头1:小组合作时,一个学生紧攥着学习材料,不愿与其他同学合作,急煞了小组内的其他成员。
一个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故意捣乱!”镜头2:两个学生貌似端坐,但私下里拳脚相加,最终一生忍不住大叫“哎哟”,惊动了课堂。
但奇怪的是,执教老师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被施了“障眼法”。
对此,一位学者的话振聋发聩:“教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只是教师的失察,而是渎职!”曾几何时,“批评”成了教师观念里一个颇为尴尬的词。
一方面,学生许多错误的行为、思想、观点需要批评和纠正;而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变得越来越缩手缩脚。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已经成为迁就的代名词,甚至已经异化为对学生的放任。
6、评价渠道单一,主体受限,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只能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处于沉闷状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改革弊端,拓宽评价的渠道,提倡学生自我评价,生与生互相评价,生与师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7、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目前,我们的课堂评价的内容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集体。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抓住单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则关注不够。
偏重对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书写、观察等)的评价。
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所为的评价。
课堂评价中常常注重表现得较优秀或成功的学生的褒奖,而忽略经努力而仍表现拙劣或失败学生的鼓励。
较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二、几点建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
对此,我们该怎么呢?到底如何实施课堂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应该怎样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评价水平,真正实现课堂评价的有效?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多钻研教材,练就善听的本领。
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练就善听的本领。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一群失听的老师。
教师怀里揣着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而所谓的听,就成了形同虚设。
对学生的发言不善于倾听,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所以要想实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教师必须多钻研教材,在课堂上练就善听的本领。
首先,教师应把主要精力花在钻研教材上,努力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其次,应在课堂上养成倾听的习惯。
只有善于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才会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才会从学生的精典的发言中捕捉到许多生成性的资源。
2、多几分宽容,练就赞美的本领。
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几宽容,练就赞美的本领。
教育学家曾说:孩子总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长的。
孩子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再所难免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非常理性地去看待孩子的错误,多几分宽容,善于从孩子的错误中捕捉正确的因素。
由衷、恰到好处地赞美孩子是一门艺术。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
尽管这一说法显得夸张,但也不难看出赞美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特别善于赞美孩子,特别面对弱势群体时,他更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我想这群孩子在这一份真诚的赞美里,一定会重新找回自信。
所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宽容孩子,给孩子多一点赞美。
当然要充分提高赞美语言的含金量。
相信这些美丽的话语定会成为孩子前进的不竭动力。
3、多阅览群书,练就善说的本领。
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博览群书,练就善说的本领。
读书是语文之本,成人之源。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道:“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的那点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老师必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
此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
所以教师应徜徉在茫茫的书海里。
只有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
况且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反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还应当在平日的课堂里努力练就善说的本领。
俗话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读多了,积累丰厚了,才会即时正确地总结归纳评价学生的发言,从而实现善说、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