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第一次证明了没有细菌就不会发生龋坏。
为龋病细菌学的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8、潜伏感染:病毒不增值,与宿主细胞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抑制,直到受刺激因素病毒被激活后才转为显性感染。
9、Stephen Curve:stephen曲线,10、Succession:演替,在宿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因口腔生态环境改变引起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称为演替。
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二、填空题1、(考研)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2、(考研)细菌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3、(考研)疱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3种类型感染,分别是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整合性感染。
4、(考研)口腔中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都具有产酸和耐酸、合成细胞内外多糖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5、(考研)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测定其抗病毒抗体,另一类是测定病毒核酸或抗原。
6、(考研)变形链球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轻唾琼脂平板(MS);口腔乳杆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Rogosa培养基,此培养基pH为4.7-4.8,在此pH条件下,只有乳杆菌能生长。
7、细菌感染牙髓根尖周的途径有经牙体感染、经牙周感染和血源感染。
8、感染牙髓根尖周的优势菌是厌氧菌。
9、进入根管的微生物能否生长的决定因素有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共集聚能力、低氧浓度、氧化还原电势、从宿主来源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10、口腔常见的革兰阳性厌氧球菌属是消化链球菌属。
11、聚核梭杆菌与福赛斯坦纳菌等红色牙周病原菌相互关系的主要特性为协同作用和共聚反应。
12、牙周炎红色病原菌群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嗜血杆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和栖牙密螺旋体。
13、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主要毒性因子是 LTX(白细胞毒素)和 CDT(细胞致死膨胀毒素)。
14、菌毛素是菌毛的亚单位。
牙龈卟啉单胞菌的 fimA 是菌毛素的编码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
15、牙源性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特点是口腔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厌氧菌是优势病原菌、混合感染多见。
16、假丝酵母菌的镜下鉴别要点是发现假菌丝和芽生孢子。
其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培养基,菌落形态呈酵母型菌落。
17、白假丝酵母菌为公认的口腔白斑发生与癌变的相关因素。
18、细菌的粘附机制包括钙桥作用、氢键作用、疏水作用和受体黏附素作用。
19、牙菌斑的基本结构是基底层、中间层、菌斑表层。
20、艾滋病的早期口腔表征是白色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济肉瘤、牙周病。
21、HSV胞膜抗原中,与病毒吸附有关的是 gB 和 gD 。
其中, gD 为HSV-1和HSV-2的共同Ag决定簇,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是研制亚单位疫苗的最佳选择。
gH 与病毒的释放有关。
22、HIV感染机体后,主要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这些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CD4)、单核巨噬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23、HIV的pol基因编码反转录酶、蛋白水解酶和整合酶。
24、口腔中存在的原虫类微生物主要有牙龈阿米巴和口腔毛滴虫。
25、HIV病毒体外层为由env基因编码的脂蛋白包膜,包括 gp120 和gp41 两种病毒特异的糖蛋白。
26、目前有3种方法检测HIV感染:检测抗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或抗原、病毒分离。
常规初筛HIV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学方法有 ELISA 和乳胶凝集试验。
选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衣壳蛋白p24抗体和糖蛋白gp120的抗体,可确诊HIV感染。
27、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素主要有黏附性、疏水性、二态性和芽管形成、转化现象、酶及其他因素。
28、白细胞毒素对热和蛋白酶敏感,分子量为 115KD ,由一个多基因的操纵子编码,包括4个已知基因 ItxA 、 ItxB 、 ItxC 、 ItxD 。
ItxA与编码毒素结构与激活LTX有关。
启动子特殊序列控制或影响 LTX 的表达,启动子序列 530bp 缺失与高水平的LTX产量有关,即530bp缺失是高毒性血清b型菌株的特征。
29、细胞致死膨胀毒素为一热不稳定蛋白,主要由 cdtA 、 cdtB 、 cdtC 三个相邻的基因编码。
30、妊娠性龈炎主要致病菌为中间普氏菌;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主要致病菌是梭杆菌和密螺旋体。
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快速进展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栖牙密螺旋体;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伴放线菌嗜血菌。
顽固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
31、HIV病毒核心中有反转录酶,病毒基因中含有 gag 、 pol 、 env 等3个结构基因。
其中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和衣壳蛋白;env基因编码包膜糖蛋白;pol基因编码反转录酶、蛋白水解酶和整合酶。
LTR 对病毒基因组转录的调控起关键作用。
32、竞争与拮抗是微生物为争夺定植生境、营养物、生长因子等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物质的一种生存本能。
33、正常微生物群、营养代谢和免疫在遗传因子控制下形成动态的生理性平衡状态。
34、影响生态系的主要因素有宿主因素、微生物因素、外环境因素。
35、口腔微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原虫。
36、细胞内多糖主要包括糖原和支链淀粉;细胞外多糖主要包括葡聚糖、果聚糖和杂聚糖。
37、菌斑的形成过程获得性薄膜的形成、细菌的粘附和集聚和牙菌斑的成熟。
38、牙菌斑引起的免疫反应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
39、致龋性菌斑内细菌主要有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致牙周病菌斑内含量较多的细菌主要有可动菌和螺旋体;炎症牙髓的病原菌主要是链球菌属、放线菌菌种、乳杆菌菌种、兼性厌氧和厌氧杆菌;感染根管的病原菌主要有产黑色素的格兰阴性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不产黑色素普雷沃菌(口腔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具核梭杆菌;根尖周组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产黑色素的厌氧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梭杆菌菌种、微小消化链球菌、优杆菌菌种、放线菌菌种。
40、牙髓和根尖周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毒性因子的作用、细菌的协同作用、诱发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
毒性因子主要有菌毛、表面蛋白与荚膜、侵袭性酶、毒素和代谢产物。
41、人类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异链球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肉汤培养基中细胞呈短杆状或球状,成对或链状排列;血琼脂平板周围有α(绿色)或γ(无色)溶血环,有时为β(透明)溶血环。
不受杆菌肽和磺胺噻唑抑制。
其血清型有八种,遗传型七种。
42、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龋性)是产酸和耐酸性、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43、乳杆菌参与龋病发展,主要涉及牙本质龋,是导致根面龋的致龋菌之一。
放线菌是导致根面龋的重要致病菌。
44、口腔放线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丝状菌, BHI培养基上,形成蜘蛛网和光滑型菌落。
其菌毛与其粘附性能密切相关。
45、血链球菌可产生 PABA ,有助于变异链球菌在牙面定居。
其产生的H2O2能抑制牙周可以致病菌,是牙周有益菌。
46、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可产生黑色素和臭味。
臭味主要是来自于其产生的吲哚和硫化氢。
此外,还含有产生胶原蛋白水解酶基因 prtC 。
47、与人类口腔黏膜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48、宿主抗HSV感染的免疫反应主要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后者主要产生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49、群体细胞的生长周期主要包括延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死亡期。
50、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的相关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病奈瑟菌。
51、破伤风梭菌的典型特征为鼓槌状芽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