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第一章 三国演义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2、两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作品有30多种,如《世 说新语》记载三国人物故事有30多则,有关曹操的15则
3、唐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诗文计140多篇。如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 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 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 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 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 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历史演义”,就是用 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 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 的历史题材,组织、敷 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 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 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作《 者三 、国 版演
第 一 节
本义
》
的
成
书
过
程
、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第一章 三国演义
是非成败转头空
诸 葛 亮
刘 备
曹 操
孙 权
关 羽
张 飞
赵 云
周 瑜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
人才学 军事战略学 智谋策略学
百科全书
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 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 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 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 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 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 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 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 生过程
《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章回小说的成熟
刘备手下的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 赵云:“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
义之主,以安天下。”(卷2) 诸葛亮临终前,手书遗表教后主“清心寡欲,薄己
爱民;遵孝道于先君,布仁义于寰海”(卷21)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 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 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 下,吾不忍也。
4、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 的三国戏。如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 唱快。”
5、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
川书志》),写成小说。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 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 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 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 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 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 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儒家:“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 “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孟子:“民为邦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 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备 ——“仁君”典范
“仁民爱物” “桃园三结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施耐庵“门人”(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
《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 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小说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 遂平妖传》等五种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 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不分卷, 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 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又称“伪李评本”。
曹操—— 奸绝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 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 说 5、“歌颂理想英雄” 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8、“讴歌封建贤才” 说
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
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
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传、 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 海散人;祖籍太原,流寓杭州,元 末明初人。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 (明·王圻《稗史汇编》)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 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 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 三让徐州而不受, 出入荆州而不夺, 兵临西川不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