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章:《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 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清末民初蔡 东藩《中国历史演义》系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 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在《水浒》影响下,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 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 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 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 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3、说杨系列: 明代两种最著:w 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 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 英雄传奇。 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二)汉代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 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 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 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 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 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五)《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 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 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 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 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 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六)《三国演义》定性:是小说还是史书?
1、被人误认为是通俗历史的原因 2、历史演义小说,有许多与史书不同的地方: (1)历史人物——小说人物 (2)历史事件——艺术创造 (3)矛盾性质发生了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允许虚构? 提问: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真实反映了三国历史, 你是怎么认为的?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先秦寓言、史书 → 汉代杂记、史传 →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形成、发展与体式特征
一、形成: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形成——案头之作
王国维认为:《唐三藏取经诗话》“后世小说分章回之 祖” a、分卷立节 b、说书套语 c、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明代中后期:文人独创的作品 e、续书、仿作、改作
4、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 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释:“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事纪其事,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 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后来也一般这样解释“演义”一 词的。如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说:“一 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 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 《三国传》始也。”
2、《三国》、《水浒》所宣扬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 响了中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两 部书在塑造中国民间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3、《三国》被称为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 全书。《三国》、《水浒》中蕴含的大量政治学、军事学、 谋略学、人才学等信息,今天正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经营管 理、商业运作、军事教育、人才管理等领域。这已经远远 超出了小说本身。
5、历史上也有人将“演义”作为小说的代名词。如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 盖尤在传奇杂剧下。”《古今小说》的天许斋题识道:“本 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
6、总起来说,所谓“演义”或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 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 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 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一、定名 二、成因; 1、历史悠久,典籍丰富 2、明清时文网森严,借古讽今 3、文人走捷径 三、编写的三种情况 1、除细节虚构、巧妙剪裁外,历史人物、事件力求保 持历史原貌 2、历史事件小说化和历史人物传奇化的原则 3、严格依据史实记载,博考文献,文必有据
第三节 三国演义
第一章:《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代小说概说
(一)先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 皆衰矣 先秦寓言、史书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 《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 是最早的微型小说。
二、按题材内容划分:
1、历史演义 2、英雄传奇 3、神怪幻想 4、世态人情 5、才子佳人与艳情 6、公案侠义 7、社会讽刺 8、谴责时弊
三、发展情形:
(一)三个突出的现象 1、波浪式发展,低潮过后有高潮:三个高潮 2、杰作均有模式效应 3、发展并不平衡,后来未必居上 (二)文体改进与市民化色彩
5、金院本有关三国故事的剧目有“赤壁鏖兵”、“刺 董卓”、“襄阳会”等(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6、元代杂剧,更以三国故事为重要题材。《录鬼簿》、 《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等记载的 三国题材杂剧约有六十余种,现存二十余种。如《三英 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单刀会》、 《博望烧屯》等。当时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 高文秀等都写有三国戏。元杂剧的三国戏极大地丰富了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有 极其重要的作用。
4、当然,毋庸臵疑的是,《三国》、《水浒》也有很多 糟粕。我们民族的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 女性、起绰号等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根源。在重建新文化 的过程中,有必要剔除其糟粕。
《三国》《水浒》的文学影响
在《三国》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 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三)魏晋南北朝
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 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唐代小说—传奇
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 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唐 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 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 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 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 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 杂剧。
3、此后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代《大业拾遗记》所载隋炀帝与群臣观看的“水饰”, 就有“曹瞒浴谯水”、“魏文帝兴师”、“刘备跃马渡檀 溪”等三国故事的造型。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 三国故事至晚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形象渐趋鲜明。
4、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 宋代“说话”中,出现了专讲三国的说书艺人如霍四究 (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鹏语曰:“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 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作《 者三 、国 版演 本义 》 的 成 书 过 程 、
二
(一)关于‚演 义‛
1、‚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 传》:‚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文选》 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 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演 义及推演、详述道理。
2、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义》、梁寅的 《诗演义》等。 3、宋元时期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义‛。
四、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叙事为主的重要文 体
1、分回标目的形式 2、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设置悬念 3、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4、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5、缓急有致的叙事节奏 6、通俗化的叙事语言
五、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第二节: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名、成因及编写情况
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 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 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 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 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 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 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 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 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
唐代传奇的代表作:
元稹《莺莺传》 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 陈玄佑《离魂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 李朝威《柳毅传》
(五)宋元话本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 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 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 ‚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 小说所继承。
7、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平话 五种”,其中《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 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全书以蜀汉为主线,上图下 文,凡八万字,叙事始于桃园结义,终于三家归晋,基本 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但其内容与文字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