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五章 组织设计

【专升本-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五章 组织设计

第五章组织设计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1、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组织的活动可以分解为横向和纵向两种结构形式。

组织纵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决策的层级化,即确定了由上到下的指挥链以及链上每一级的权责关系,显然,这种关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连续性;组织横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组织的部门化,即确定了每一部门的基本职能,每一位主管的控制幅度,部门划分的标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2用哪些指标可以描述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种特性来描述。

复杂性是指每一个组织内部在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层级、管理幅度以及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关系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别性。

分工越细、组织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组织的复杂性就越高;组织的部门越多、分布越散,人员与事物之间的协调也就越难。

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靠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地引导员工的行为。

规范的内容既包括了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各项指令,也包括了以非文字形式表达的组织文化、管理伦理以及行为准则等。

组织中的规章条例越多,组织结构也就越正式化。

集权性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管理层级中分布与集中的程度。

当组织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上层,问题要由下至上反映,并最终要由最高层决策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就较高;反之,一些组织授予下层人员更多决策权力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较低,这种授权方式被称为分权。

3组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1)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专业化分工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管理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不仅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助于对需要履行不同职能的专职管理人员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组织设计就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分工:部门设计是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标准对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分工;层级设计则是根据相对集权或相对分权的原则把与资源配置方向或方式选择相关的权力在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或岗位间进行纵向的安排。

(2)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就是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

如果下属有多个上级,就会因为上级可能下达彼此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命令而无所适从。

虽然有时在例外场合必须打破统一指挥原则,但是为了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组织的各项活动应该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应该明确上下级的职权、职责以及沟通联系的具体方式。

(3)控制幅度原则。

控制幅度原则是指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

(4)权责对等原则。

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

职权与职责要对等。

如果有责无权,或者权力范围过于狭小,责任方就有可能会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而导致无法履行责任,甚至无法完成任务;如果有权无责,或者权力不明确,权力人就有可能不负责任地滥用权力,甚至助长官僚主义的习气,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系统的健康运行(5)柔性经济原则。

所谓组织的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组织的结构应当保持一定的柔性以减小组织变革所造成的冲击和震荡。

组织的经济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

组织的柔性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柔性的组织必须符合经济的原则,而一个经济的组织又必须使组织保持柔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机构既精简又高效,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滋长和蔓延。

4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五个,即环境、战略、技术、组织结构和生命周期(1)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

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

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

特定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且会随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具有互动性(2)战略的影响。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钱德勒的研究认为,新的组织结构如不因战略而异,就将毫无效果。

具体来讲,战略发展有四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数量扩大阶段、地区开拓阶段、纵向联合发展阶段、产品多样化阶段(3)技术的影响。

技术是指把原材料等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机械力和智力。

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于是组织的设计就需要因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技术范式的重大转变,往往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4)组织规模的影响。

布劳等人曾对组织规模与组织设计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认为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大规模会提高组织复杂性程度,并连带提高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程度。

(5)生命周期的影响。

组织的演化成长呈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管理目标在各个阶段都可能是不相同的。

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业技术的复杂程度把技术划分为三类: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技术和流程生产技术。

佩罗提出,组织中每一个部门都是由专门技术组成的集合。

技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工作的多变性与可分析性。

根据工作的多变性与可分析性两项维度标准,就可以将技术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常规型技术、工艺型技术、工程型技术、非常规型技术。

常规型技术,是指工作的多变性较小而可分析性较大,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都较高的部门技术,例如,汽车装配部门的装配技术、银行出纳部门的出纳技术等。

工艺型技术,是指工作的多变性与可分析性都较小,工作必须依靠直觉、经验判断灵活处理的部门技术,例如,服装业的设计技术、烹饪师的烹调技术等等。

工程型技术,是指工作的多变性与可分析性都较大,工作需要依靠知识和能力并按照公式化、程序化方式操作的部门技术,例如,工程设计技术、会计做账技术等。

非常规型技术,是指工作的多变性较大而可分析性较小,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综合性、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部门技术,例如,战略计划的制定等5组织设计者应如何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1)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2)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3)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4)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5)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小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6梅尔斯和斯诺是如何总结四种战略类型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类型的?(1)防御者型。

采用这种战略类型的组织一般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环境之中,决策者通过高度的集权和专业化分工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作业活动使组织稳固地发展,并据此防御竞争对手。

这类组织由于具有严密的层级控制系统和高度的部门分工差异性,组织的目标稳定而富有效率。

(2)探险者型。

采用这种战略类型的组织一般都处于动荡变化的环境之中,决策者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市场,组织的目标可以灵活地加以调整,这必然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

组织必须依靠建构更为柔性、分权化的组织结构,使各类人才和各个部门都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最终能够对市场的最新需求做出灵活的反应。

(3)分析者型。

采用这种战略类型的组织所处的环境也是动荡不定的,但决策者的目标比较灵活,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而收益最大。

这类组织一方面要稳定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即需要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作业保证市场供给;另一方面,组织又需要跟踪分析更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及时跟进,这时又需要通过建构柔性灵活、分权化的组织结构,随时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4)反应者型。

采用这种战略类型的组织一般也是处于动荡变化的环境之中,但限于决策者的市场判断能力、内部管理能力、主动应变能力,组织很难及时对外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只好采用被动反应的战略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种战略很明显是低效率的,组织往往面临强大的变革压力。

7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规范化程度。

大型组织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来控制和实现标准化作业,员工和部门的业绩也容易考核,因而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也比较高;相反,小型组织可以凭借管理者的能力来对组织进行控制,组织显得比较松散而富有活力,因而规范化程度比较低。

(2)集权化程度。

在大型官僚或层级组织中,决策往往是由那些具有完全控制权的高层主管做出的,因而组织的集权化程度比较高;事实上,为了快速响应日趋复杂的环境变化,组织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分权化;在分权化程度较高的组织中,决策更多地是在较低的层级上做出的,因此决策速度越快,信息反馈也就越及时。

(3)复杂化程度。

大型组织的高度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横向和纵向关系的复杂性,大型组织经常需要建构新的部门来应对由于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新问题。

同时,随着组织中部门规模的扩大,部门管理者控制力也会不断减弱,部门又会产生新的再细分压力,结果造成部门林立的臃肿格局。

另外,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在一定控制幅度条件下的管理的层级数也必然增多。

这都会大大增加管理的成本,降低管理的效率。

(4)人员结构比率。

“帕金森定律”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激励的管理者往往会倾向于在组织中增加更多的管理者,建构自己的帝国大厦以巩固他们的地位。

一些研究表明,在迅速成长的组织中,管理人员比其他人员增幅大得多,在组织衰退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减幅要比其他人员减幅小得多,这说明,管理人员最先被聘用而最后被解聘。

也有研究表明,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比率是下降的而其他人员的比率则是上升的。

总体而言,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结构比率应当是均衡的,任何不一致都应当通过积极主动的变革来加以调整。

8组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的特点是什么?(1)创业阶段。

起初,组织是小规模的、非官僚制的和非规范化的。

高层管理者制定组织结构框架并控制整个运行系统,组织的精力放在生存和单一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上。

随着组织的成长,组织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的结构,这就必然会产生调整组织结构和调换更具能力的高层管理者的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