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战略;Containment strategy冷战;cold war台海危机;Taiwan strait crisis艾森豪威尔主义;Eisenhower doctrine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二名词解释撒切尔: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
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
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1970年,进入内阁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
1975年的出任保守党党魁,1979年率领保守党重夺政权,展开保守党长达18年执政。
其领导保守党在1979年、1983年和1987年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
1990年宣布辞职,结束长达11年半的执政。
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因中风病逝。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密特朗: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国左翼政治家,自1981年到1995年任法国总统。
是法国第五共和国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法国总统,”在外交上,密特朗继续奉行戴高乐时期的独立外交和防务,保持东西方力量的均势,特别是欧洲均势以保证法国的安全,反对苏联的霸权和扩张主义。
保持法美的良好关系,但也要保持与苏联的对话,保持双边经济合作,加强和发展与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关系,推进南北对话,扩大法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他也力主西欧联合,成立欧盟,他也主张加强英法之间的交流,认为英国应该更深入地融入欧洲,在他和德国总理科尔的推动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
在任期间参与对台军售,导致中法关系降低至冰点。
卸任不到一年病逝。
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是二战后的大国主义典型。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
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
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Kosovo War),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苏美英于1968年7月1日签订的国际条约。
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有: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970年3月5日批准国超过40个。
然而,条约阻止了他国发展核能力,而没有禁止核大国自己继续发展核武器。
中国和法国没有参加这一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的第46届欧洲共同体12国首脑会议上,12个成员国就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亦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它的签定进一步扩大了在部长理事会内采取多数表决制的范围,增强了欧洲议会的权力,改善了欧共体的决策程序,把原来属于各成员国的一部分权力移交给了欧共体。
同时它也使《罗马条约》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标志,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生效。
它取代了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加美自由贸易协定,它的建立有利于美、加、墨三国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扩大就业机会,为贸易和投资提供新的机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经贸集团起抗衡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成立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组织,是本地区的重要的安全支柱。
拥有着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组织。
它由“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发展而来,其进程最早起始于1989年11月中国和原苏联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
后经历了中俄哈吉塔五国两方谈判,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和成立上合组织几个主要阶段,其过程一直以维护中亚安全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向、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与1948年5月16日爆发,原因是联合国通过决议,采取巴以分治的方式把巴勒斯坦的领土分给以色列,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此项决议。
埃及,叙利亚等五国参与了对以作战,但由于其内部矛盾,以色列占据优势地位。
在联合国的干预下,1949年两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以色列占据了联合国决议中它应有的领土,但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两伊战争: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原因是两国在领土和石油资源分配问题上拥有着尖锐分歧,加之,民族,宗教,文化等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战争持续了八年,最终以1988年7月接受联合国调停,8月停战未结束,其阶段可以分为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伊拉克反攻四个阶段。
此次战争为两伊之间的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好处,使两国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使两国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柏林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美英为了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
苏联得知后大为恼火,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对西柏林进行水路交通上的封锁,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此次危机最终以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而结束。
尼克松时期美国外交调整的原因;第一,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第二,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受到冲击,美元体系开始瓦解。
第三,美国的世界政治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其对盟国的控制能力大为下降。
第四,美国出现社会危机,反战运动、民权运动、非主流文化运动、种族暴动等此起彼覆。
第五,面临苏联经济、军力发展的压力。
第六,第三世界崛起牵制了美苏的争霸势头英国三环外交主要内容及其评价鉴于英国大国地位的跌落以及欧洲的衰弱,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
其“三环”分别指:英联邦和英帝国、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是以第一环作为基础,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利用作为第三环的欧洲,取得西欧的领导权并运用西欧的力量对付苏联。
评价:尽管英国三环外交并没有扭转大英帝国衰落的趋势,但此政策也有其存在价值,即在一定时间内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帮助英国度过了二战后的艰难岁月,使英国从殖民帝国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过度,-法国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戴高乐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积极推动西欧联合,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本国谋利。
他反对美国的控制,在1966年使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与此同时,他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实现了双方首脑的互访坚持发展法国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控制,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抵制美苏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 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影响;戴高乐主义鼓舞和激励了西欧的独立和离心倾向戴高乐主义使美国在欧洲垄断式的霸权受到挑战戴高乐主义推动了东西欧的缓和进程并以此提高了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北约演变进程冷战原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德在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从而开始了双方冷战敌对。
在冷战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
因此,军事的议题就成为北约安全战略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35年(1990年)后,东德脱离华沙公约组织,正式以德国之名义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缓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东欧剧变以及原苏联的解体,欧洲大陆的政治与安全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所要面对的议题也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起源1949年北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协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
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扩大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
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开的北约高峰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2004年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七国。
2.论述欧盟的历史演变进程欧盟的发展历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