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中国脚步引子:这是一幅在中国常见的世界地图,中间是太平洋,环绕周围的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幅地图不论是向东还是向西旋转180度,我们会看到另一幅世界地图,也就是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
太平洋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
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
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
2007年,一个名叫“市民会议”的活动在美国30个大小城市同时举行,他们主题都是一个——中国。
世界版图上,远东的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
不论中国处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对2008的北京和2010年的上海来说,全世界都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中国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向世界走来。
片名:国情备忘录——中国脚步【解说】这是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园区,2009年年末这里新开设了一家画廊,和其他画廊不同的是,它的投资人是一对来自欧美的外国夫妇:康如松、夏黛柏。
康如松来自美国,夏黛柏来自英国。
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到今天,已经在中国——这个他们地理概念里的远东国家生活了近30年。
夫妇二人现在都能够清楚地记起他们刚刚来到中国时看到的一些场景。
【字幕】北京缘分新媒体艺术空间总经理康如松【同期】:有一天晚上,我转悠转悠的时候,在长安街,我看见有一束光,后面有一束光线,我就走过去,一个小胡同,我发现有一台黑白电视,12寸的,周围有300多人,都是围着看,【字幕】沛丰协会首席代表夏黛柏【同期】:中国都不能算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那个时候。
它占的市场是太小了,它占的出口是太小的。
都有人不算。
我是被看得特别奇怪,怎么去报道中国,它的地位太低了。
那个时候,就是1980年,它刚刚开始参与非封闭的经济,全球的经济,刚刚起步。
【字幕】北京缘分新媒体艺术空间总经理康如松【同期】:中国所谓的超市,东西不多。
尤其外国人喜欢吃的,像是奶酪、葡萄酒那类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平常,每一个月我去一次香港,我去的时候是空的行李,回来的时候在香港买了很多我们在北京买不到的东西。
【解说】:30年来夫妇二人从事过不少工作,整天都是忙忙碌碌。
【同期】:夏黛柏:我真受不了,这些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每天都不一样。
第一天有房子,第二天没房子,又有公园,简直晕了。
康如松:说实在的,中国的超市比美国的还好,在美国,买东西的时候,东西很多,但是都是美国产的,果汁也都是美国的。
中国超市买果汁可以买各个国家的,塞浦路斯、南美、南非的都有,所以我觉得日用品也非常多。
【解说】:在他们的家里,所有的装修风格和家具都是中国式的,对康如松和夏黛柏来说,中国不再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远东国家,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地方,他们的家就在这里。
【同期】:夏黛柏:我整个的生活和工作都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可能是与我来的时候有关系,因为刚好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我现在是跟着这些变化,变成了一个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姚景源】:当我们在三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人,很多学者,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会预测到中国会有这样一个成就,当时,很多人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困难,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也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各种难题,今天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讲中国之谜,都在谈论中国奇迹,那么解读中国奇迹,解读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
【解说】当雨季再次洒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时,繁衍在等雨线两边的炎黄子孙,不论是在秦岭以南肥沃的田地里,还是在塞北湿润的草场上,传统正在被默默的更替着。
草原上的牧羊人已经不再骑马放牧,江南水田间人们不再扬鞭犁地,化肥、农药、地膜遍布在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
传统中的画面变化了,成为新的和谐。
我国腹地的小镇集市上,沿海发达地区丰富而庞大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基本生活用品到精神消费品,几乎所有你想要的都汇集在这里。
即使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国农村,新的风潮和时尚每天都在叩击着家家户户的大门。
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生机与巨变。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熟悉但全新的景象,人们的脚步不再迷茫,中国的脚步在世人的瞩目下,自信地迈向远方。
【解说】今天,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智库,早已注意到: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统计报表上变化的数字,蕴藏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力量,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思想,铸就了一批信息时代下深深领悟现代市场运行规律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和这个时代不期而遇。
全球化、市场化下的中国,正在宽容地接受着国际规则的洗礼。
【解说】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公司——比亚迪。
它创立于1995年,2003年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可充电池生产厂,先后拿到了松下、索尼、GE等国际知名公司的订单。
现在,比亚迪公司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研发,,凭借着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采用人工加机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
每当电池生产技术更新换代之时,别的国际厂商动辄需要投入巨资重新拆装新的生产线,而比亚迪公司则仅需要更换关键部件,同时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
充足的劳动力储备,让比亚迪的发展正好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字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高粱后进的国家,他能够比较快的吸收先进的技术,同时能够又和本国比较低的工资成本结合的时候,他的竞争优势是比较强大的,那么这样的的话,形成一个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中国这样一个转移的过程,当然这个转移不是很平顺的过程,还是要考自己的努力,那么现在看来中国是有这个历史机遇,而且正在积极的承接这种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解说】伴随着松下、东芝、三菱、飞利浦、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师中国,“中国造”电子科技产品从此与世界同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
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我们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我们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大连东软,这家已经拥有近1.5万名员工的本土软件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优秀的IT 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支持这个目标的条件便是东软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同期】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经锡过去一直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非常多的好的软件企业,也没有足够的人才,但是这几年我看到中国的软件正在蓬勃地发展,在这过程中可以说人才是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每年有六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学跟IT有关的大概有60多万,那么这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结构,应该说为中国软件的发展,包括为了更快速地发展,提供了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
【解说】长江边的小城芜湖市,在这里,奇瑞成为我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代名词,奇瑞成功的秘密在于他拥有一个代表着我国轿车自主研发水平的人才“梦之队”。
目前,奇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42人,外籍及海归人员近40人,来自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这里正源源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全球的高级人才。
不论是劳动力资源的充足,还是人才、技术的后发优势,都是我国发展的基石,而国家力量的体现成为国家继续行进的重要保证。
广东省江门市崖门镇,这几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左邻右舍广东话的包围之中,他们的四川方言显得十分特别,他们都是因三峡建设而移民到这里的四川宜宾人。
【字幕】三峡移民颜学国一到这儿,看到这个房子,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这个人嘛,只要有个好的住的地方,环境好房子也好,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真的非常高兴。
【解说】为了建设三峡水电站,120万人必须迁移,百万移民相当于迁移一个国家。
然而,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各级政府应声而动,仿佛一夜之间,从重庆涪陵、到福建晋江、到湖北总口……漂亮的移民村遍地而起,使得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进行得平静而迅速。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又何止是像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项呢?2009年5月10日,这一天,11岁的四川小姑娘魏泾汶早早地背上了书包,她要去都江堰土桥小学上学,这是一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小学校。
这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4552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室、食堂等7幢建筑的校园将成为土桥小学600名师生新的家园。
也许没有人想到,那个凝聚了汶川地震许多浓厚悲伤的小学,一年之后,便以一种坚定的姿态绽放在灾后的土地上。
地震中,四川近三万公里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受损,439个乡镇成为“孤岛”。
而仅仅过了一年,到2009年5月12日,都江堰至映秀镇的公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在地震中许多严重损毁的公路都展露出新的面貌,一个坚强的生命线公路网在四川地震灾区初具规模。
震后这一年,是艰难而非凡的一年。
我们看到的除了灾区的哀伤和思念,更多的是她的坚强和希望。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亿人民直面灾难,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之中显露出的中国勇气、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撼动了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灾祸,但从来没有被灾难压垮,始终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这是因为她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在艰难困苦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
强大的国家意志在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度迸发着时代强音。
【解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未富先老”成为新的难点,老龄化问题正扑面而来。
国家看每年投入数百亿元创造出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却达2000万,就业是难点。
我们同时还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实,仅在长三角地区,16个工业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68%。
缺人又是难点。
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但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处于世界上较低的水平,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
农民如果留在土地上,难点在增收。
带着脱贫致富梦想的上亿农民来到城市的时候,一系列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
国家每年新增数几百亿元人民币投向社会保障,但1.3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遭遇社会保障缺失的尴尬。
对进城的农民,难点在保障。
我们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的支撑,工厂厂房、道路建设、城市扩展都需要使用土地,土地资源紧张是经济增长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