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苍茫大地(解说词)这里是北京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

此后381年间每逢夏至,明清两代15位皇帝,都要亲临此地,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尽管贵为天子,也必须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个小时之久。

他们祭拜的——就是地神。

现在的地坛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隆重的仪式也遗洒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

但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一刻也不曾中断过。

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人的汗水和热血,有期盼和未来。

瞭望这片土地常让人想起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

俯瞰这960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丽的画卷,这里有高山、平原、沙漠、沼泽。

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苍茫大地老齐从事土地测绘工作已有20年,为了核实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每隔几天,他和同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实地勘察。

而在8年前,他外出勘察的周期只需要一个季度一次,更早的时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齐文章:土地利用的变化每月每天甚至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监测工作的测量越来越频繁。

这种越来越频繁的监测工作,是我国采取“天上查,地下管”等监管举措的一个部分。

对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直接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相关。

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这些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

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

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

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

“26.12亿”这里是北京市国土局的拍卖大厅,现在正在举行的是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

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广渠路15号地从最初的26亿1千2百万的起拍价,被参加竞拍的地产大亨们叫到了30个亿,拍卖师不得不把竞价阶梯由2千万元降到了1千万元。

“40亿6千万,3号第3次!”1个小时,28万平方米,40亿6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一块土地的身份从此改变。

在中国,仅今年一到九月,60个城市成交土地就有4800多宗,成交面积达到23083万平方米。

从1987年12月1日,一位叫做刘佳胜的拍卖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锤,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多年过去了,在举槌落槌之间,土地身上的价签在以百倍千倍的速度飙升,刷新。

土地,超过石油、钢铁、煤炭,成为了建国以来升值最快的一种资源。

攀升的地价背后,是强劲的需求。

研究显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

未来的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净增约3亿人,平均每年有1000万到1300万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高峰的同时到来,必然会带来土地的非农化高峰。

这直接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曾经的地大是真实的,如今的地不再大也是真实的。

当人们迈步走出千年的农耕时代,这种土地紧缺感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

姚景源: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

现在我们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你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

要是把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整个的国土面积。

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

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就在中国的城市不断上演着抢地大战的时候,农村也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

农民,为了拓宽那一亩三分地,为了那土地上的产出,在和自然争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出自黄河的这个流域,每年春季是黄河的汛期,老张家的土地有三分之一都要浸泡在水里,他说自己是一个在水里找地种的庄稼人。

北赵村里人均两亩耕地,能填饱肚子,却难以增加收入,这些年,为了能多种多收,老张经常这样撑着小船,在黄河边的滩涂上、在被河水漫过来形成的孤岛上,一亩一分地整理荒地、筑上河堤;为了能深入淤泥里去种粮,他把积蓄和贷款全部用来买农业机械。

10多年来,他开发荒地1000多亩。

然而,最让他揪心的是黄河发大水,这些土地常常又被河水索要了回去。

山西临猗县北赵村村民张天才:这些原来都是苞米地全都冲到河里了起码100多亩冲到河里去了,原来滩那边大弯子。

(50亩玉米地全淹了,水上漂的全是庄稼)黄河水在山西临猗和陕西合阳县交界处流淌,漫到哪边,哪边的农民就失去了田地。

于是黄河东岸是丰收,西岸就是耕地被淹没。

老张们就在这样的希望和失望中,种了又淹、淹了又种。

就当黄河滩边的种粮人在与河水争取土地的时候,贵州、湘西的农民们则是在石头缝中索要土地。

在重庆、湖南交界的地带,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这里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

沿途我们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村民把平地上的泥土背上陡峭的石头山,把石头窝窝填上土,再种上果树和庄稼。

全部是石窝窝这边一个山,都是挑土,填起来的地上填草全部是石窝窝就是这样肩挑背扛,喊着号子,里耶镇的村民们一代又一代不断地改造满山的石头,在20多座石头山上种起了果树、庄稼。

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有谁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分量?然而,即便是奋力与天抗争,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

回首四顾,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后备的存量。

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

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这片土地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

这一历史时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25年。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是耕地还在急速减少。

从这张近30年来人口和耕地的变化图上,不难发现我们的耕地面临的形势。

年份年末全国总人口(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亩)1996122389.01.601997123626.01.591998124761.01.571999125786.01.562000126743.01.542001127627.01.532002128453.01.522003129227.01.512004129988.01.502005130756.01.502006131448.01.492007132129.01.392008132802.01.38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郧文聚展示了历时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一张中国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最强劲的工业化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优质耕地分布区是重合的,形成面对面的冲突。

在这52个优质耕地连片区,分布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时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则全部座落其中。

采访郧文聚:城市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对的就是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

这样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

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从吹响工业化号角的那一声起,也许就注定了我国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逆转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们既不能不顾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为了确保我国在发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在修订版中,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同样在1986年,耕地锐减的惊人数字,促使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国家土地管理局。

1998年,这个部门合并升级为能够行使更大职能的部级单位。

而后,中国的这个部门就一直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之间,不断的平衡着。

周玉川,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20年来研究土地发展变化,曾亲历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出台。

1996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用了17个城市的卫星照片分3个时段看这17个城市占地的情况中央领导同志一看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样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这样呢,提出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

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

粮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

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为1.15亩;由此要确保目前及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是底线。

饥饿至今还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些上个世纪的粮票,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们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

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瞩目。

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足,这给世界粮食市场的安全增加了最大的砝码。

然而,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众多国家。

菲律宾的平民抢购平价大米,苏丹的孩子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法国、乌克兰、俄罗斯等粮食大国,粮仓已经空置。

欧洲的粮仓库存一度只有50万吨。

粮荒在一些国家演变成动乱和骚乱。

2008年2月,喀麦隆有24名民众在粮食暴动中死亡;5月,在索马里有2人死亡。

因为粮食危机,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总理黯然下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