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发展观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1)成熟(生理)(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二)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支架式教学(搭梯子、指导→撤支架→独立解决问题)第三节社会化发展与教育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的危机(小学生)(二)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初高中)(1)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2)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批评青少年;(3)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4)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结构生理自我:强调对自己外表、身体的认识;1-3岁(第一个飞越期)。

社会自我:强调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角色的认识;心理自我:强调对精神世界的观察(兴趣、爱好、能力);青春期开始(初高中、第二个飞越期)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个别差异:能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性格差异。

学习风格:信息加工所偏爱的方式,无好坏之分。

场独立:内部参照,靠内部选择;喜欢自然学科场依存:外部参照,靠外部选择、受外部影响;喜欢社会学科速度精度/准确度反思/沉思型:慢高细节、一步一步分析冲动型:快低整体加工辐合型:唯一答案,由多到一发散性:多种答案,由一到多、一题多解三、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类型差异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五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心理健康的标准总目标: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社会适应、情绪积极、人格完整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第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长的关系(一)职业信念:老师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效能感:自信心,主观判断。

教学归因(二)职业性格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待效应该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第二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科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三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教师自身及人际关系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成熟的标志)二、教师成长的途径与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看别人)2.开展微格教学(看自己)3.进行专门训练(多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多反思)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彼此观摩职业发展—提问题(不同学校的老师分享)行动研究(实践)第四节教师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四、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3个表现:情绪耗竭:生理、心理,丧失热情、情绪波动大去人性化:没人性,冷漠、忽视、消极、否定个人成就感低:贬低自己工作价值2、职业倦怠的成因:社会因素:地位、待遇组织因素:学校气氛、评价机制个人因素:A型性格(脾气火爆、有闯劲、不克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3、预防与消除职业倦怠对策不断完善、进步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一)学习的实质个体(人和动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非本能)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eg:学习:老马识途、人学游泳不是:成人每天看报纸、鸭子游泳、小学生每天做操(二)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是以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是被动的。

3.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进行。

一、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猫)1.实验:饿猫开笼取食实验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2.学习定律准备律(预习、前):必须是饿猫;预习,不能突袭。

练习律(做题、中)效果律(反馈、后)(最重要的学习定律)(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1.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1)获得与消退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消退:条件反射消失(不一定消极)(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泛化:相似刺激相同反应(分不清)分化:相似刺激不同反应(分得清)(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理论(老鼠)1.实验:斯金纳迷箱实验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负强化:取消一个厌恶刺激。

逃避条件作用(出现)、回避条件作用(预示)(2)消退:无强化5个特点: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宝宝)1.实验:宝宝看电影2.交互决定论:行为、环境、个人相互影响3.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的分类直接的观察学习:简单模仿抽象的观察学习:规则创造性的观察学习:新的组合4.观察学习的过程(顺序)注意(我看到了)保持(我记住了)复制(我照做了)动机(我下次还做)5.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看别人、榜样)自我强化(自己奖励自己)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S-O-R,大脑的参与,有中介)(一)苛勒的完型(整体)—顿悟说1.实验:黑猩猩“叠箱问题”实验2.学习的实质(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实验:白鼠迷宫实验2.理论(1)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2)学习的实质是:S-O-R(3)潜伏学习(四)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先、高、者:材料)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5.奥苏贝尔接受学习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建构主义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1)知识不是真理,是动态的,可以改变(知识观)。

(2)学习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观)。

(3)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教学观)。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为本、潜能、自我实现、价值)1.代表人:罗杰斯、马斯洛第三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定义学习动机: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表现为推力、拉力、压力2.学习动机的结构(期待=诱因。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诱因:不对。

)3.学习动机的作用激活:从无到有,从静到动。

定向/指向:指向具体目标。

强化:强调行为产生后能否坚持。

调节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2.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呈现较高的动机水平;3.困难或复杂的任务呈现较低的动机水平;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三、学习动机的分类韦纳成败归因理论1.唯一可控:努力2.两个稳定:能力(智力)、工作难度3.三个内部:能力、努力、身心状况习得性无助:总把失败归为能力不足。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理论、马斯洛)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成就动机理论、立志教育)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班杜拉)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口诀:马立班韦六、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好奇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强化理论)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归因理论)口诀:“启发归因,控制奖惩”第四节学习迁移一、定义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积极、可消极)。

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五、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共同成分)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3、学习心向与定势(定势:既有积极、也有消极。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口诀:二排材意第五节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征1、定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三、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内化性原则:学生把知识内化生成性原则:生成新知识特定性原则:具体知识适用具体情况有效监控原则:调控个人效能感原则:自信心口诀:煮花生特见效第六节知识的学习一、知识学习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与表征二、知识学习的过程(二)知识的理解(概念、直观、变式)1、知识理解的标志:能说、能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