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如何建立世界公民意识

浅谈大学生如何建立世界公民意识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的沟通和交流达到空前的水平,地球村模式已经形成。

我国顺应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以敞开怀抱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本文将以中国共产单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召开为背景,通过学习世界公民意识并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途径。

关键词:全球化,公民意识,改革发展
前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提出“生态产品”: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实际上,地球村的形成,要求我们在生态环境之外的各个领域中也要具备全球性视野。

全球参与才能更好地保障地球公民权益。

正文:
1.世界公民意识
1.1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1.2世界公民意识
世界公民的培养,实质是一种现代生存理念的培育,它着眼于“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养成,表现为一种普世但非同质的价值理想。

所谓世界公民意识,就是将个体的行为与责任,放大到全球去考量。

因此,需要对这个世界熟悉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增强世界公民意识。

2.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广外的人才培养秉承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人才,同时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广外秉承全人教育、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营造多元、灵动、雅致的校园文化,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力争实现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受社会尊重、让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满意的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3.大学生群体的世界公民意识
3.1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现状
总所周知,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最活跃的团体,具有最活跃的思想、最高昂的热情。

然而,部分大学生由于阅历不足、学识有限、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容易片面对待事物,要么崇洋媚外,要么封闭自我,要么激进左倾,要么狭隘右派。

这样的人都不是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人。

3.2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做好一个国家的公民,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国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要成为一个世界公民,同样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处理好个人、国家(或民族)与人类整体的关系。

这里,个人与国家的双向关系转变为个人——国家——人类之间的三角关系。

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应该能够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

3.2.1 培养学生全球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扩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是非常重要的。

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不仅有利于促进世界的融合,也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在广外,外语的教育放在最重点,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敲门砖,因此学校把外语的教育抓为重点,并专门开始课程传授外国习俗、人文、经济等等,让学生门更好更容易接受多元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崇洋但不媚外,国际化不会只盯着国外,把中国因素考虑进去,研究中国本身就是研究国际化的一部分。

3.2.2培养学生爱人类和爱和平的情怀
要培养学生人类之爱,就要消除各种偏见和歧视。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群,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发展,使每个族群都形成了自己生理上和文化上的特征,但不论他们与别人有多大的不同,他们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他们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都应该得到人类之爱。

他们可能有不同的肤色,但各种肤色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肤色只是外表,不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他们可能信奉不同的宗教,但各种宗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中凝聚着信徒们的心灵体验、对人生终极目标的理解和追求、在心灵深处与终极存在的极其个人化的联系,也就是说,都是信徒的选择。

他们没有真假正邪之分。

他们可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有的在我们看来有些怪异、不可思议,但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我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他们看来同样是怪异的、不可思议的。

爱人类就是要以爱心对待所有的人,不分民族、种族、宗教、性别,它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是对每一个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爱。

爱人类的具体表现就是爱和平。

出于对人类的爱心,必然追求世界和平。

而侵略战争、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行为、大规模的侵犯人权行为、恐怖主义,都是反人类的行为。

文明的人类应该消除这种反人类行为,以和平的方式,即通过谈判、协商、妥协来解决国际社会的分歧和冲突,而不是动辄诉诸威胁、强迫和暴力。

3.2.3培养学生宽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
我们这个世界不仅是由个人构成的,还由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构成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国家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的冲突:领土冲突、资源的争夺、贸易争端等等,这是国际社会的家常便饭。

面对其它国家间的冲突,我们要能够主持正义,支持受压迫者、受侵犯者,促进冲突双方的和解。

在我们与其它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场合,我们要能够以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在维护国家正当利益的基础上,尽量化解冲突而不是使其升级,不要受冲动和情绪所左右,避免走极端。

商业谈判中人们经常说的“双赢”,应该是处理大多数国际争端的目标。

国家间还会出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化解这种冲突的方式,就是相互尊重与宽容。

一个国家的人民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服膺何种价值准则,都是那个国家人民的自由,别国无权干预。

一个国家做出某种选择,往往与其历史传统、生活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有关,各国的国情不同,不能将一个标准强加给所有的国家。

那种以自已的意识形态为惟一真理、以自己
的价值观念为惟一标准,并将其强加于人的做法,包括各种霸权主义、以推广某种价值体系为目的的对外扩张、宗教狂热、原教旨主义等,都是以十分愚昧和不合时宜的观念为基础的。

3.2.4培养学生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
我们生来注定具有双重身份。

我们属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但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现代公民承担着双重义务:一个是对自己的民族或国家;一个是对人类。

世界公民需正确把握这两者的关系。

在殖民主义时代,民族主义曾经代表着人的觉醒,各族人民在民族主义旗帜下,争取独立、自由、尊严和人的解放。

人们将个人的解放寄托于民族的解放,将民族的解放视为个人的解放。

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专制统治者往往以民族代表自居,利用人民的民族感情,煽动排外仇外情绪。

他们借助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力量,一方面对内实行极权统治;另一方面对外制造冲突和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所以,民族主义既可以成为压迫个人的帮凶,也能够成为危害人类的祸首。

冷战结束之后,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明显上升。

如今,狭隘的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意识形态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族群,世界上每5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所以,在人类共同利益中,我们的民族利益占有最大的份额,世界能否变得更和平、更人道、更美好,与我们的关系也最大。

它同时也意味着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最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人类应尽的义务,发扬我们儒家传统中“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大乘佛教传统的“救世”精神,忠实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做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最近,在一次抗议外国觊觎我国领土的游行示威中,广外学子为了和平地表达爱国热情,在广州示威队伍中举起牌子引导人群,避免产生不理智的打砸事件,否则,打砸事件对两国人民的感情、对世界的和平都会带来严重的破坏。

这体现出广外学子具有深刻世界公民意识,同时,作者希望看到一些国家能够正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害性、认清世界的和平呼吁,为世界和平做出实际行动。

总结:
在新时代的今天,人类应该更加认清自己地球公民的身份和加深世界公民意识。

对于大学生,应该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具体说来,应该培养学生全球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爱人类和爱和平的情怀、宽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

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石丽艳.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J]. 2011(4). 243-244
[2].苏静.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及对策. 文教资料[J]. 2010(3). 214
[3].百度百科-公民的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