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及习题带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及习题带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及习题带答案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一、基础知识练习:(一)文体常识①扁鹊,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渤海郡鄚(mò)地(今河北任丘)人。

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②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与庄子、孟子、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

本文选自其《韩非子》一书。

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娴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二)给加点字注音:蔡桓.公( huán )腠.理( còu )还.走(xuán )汤熨.( wèi )骨髓.( suǐ)遂.死(suì)立有间.(jiān)不悦.( yuè)(三)“桓侯不应”中“应”的读音是(yìng),与该字意思相近的两项是(AB )A、桓侯又不应 B、不善于应对 C、应有尽有D、应接不暇(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将:_将要_______ 益:_更加_______ 深:_加重_______2、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特意___使:__派______3、臣是以..无请也是以:_因此_________4、使人索.扁鹊索:__寻找________5、立有间.间:_有一会儿_________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_助词,无实义______好:_喜好,爱好_______7、桓侯不应.应:_应答_________8、居.十日居:__停留________(五)、一词多义之:故使人问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六)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

今义为“居住”或“住所”)②不治将益.深(古义是“更加”的意思。

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

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助词。

请:古义“问”的意思。

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

)④故.使人问之(故:特意,副词。

此为古义。

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

)⑤望桓侯而还走.(走:古义为“跑”。

今义是“行走”。

)⑥使人索.扁鹊(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七)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②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③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火剂汤。

)(八)下列划分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B)A、君有疾/在腠理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扁鹊望桓候/而还走D、臣/是以无请也(九)、翻译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你的肌肉里有大病,不治疗的话,就会更加厉害了。

3、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公转身就跑。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二、阅读理解(一)选择正确的答案:1、对“臣是以无请也”一句理解恰当的是(B)A、我是无法再请国君了。

B、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C、大臣是没有办法了。

D、大臣因此不再过问了。

2、对扁鹊逃往秦国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B )A、扁鹊虽然医术很高明,但为人胆小怕事。

B、扁鹊确定蔡桓公得了不治之症,已经无法医治了。

C、扁鹊看清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一气之下,一走了之。

D、扁鹊考虑到蔡桓公病情严重,怕治不好影响自己的名声。

(二)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三)理解课文内容,简答下列各题: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因为他讳疾忌医。

2、全文共记叙了扁鹊与蔡桓公的几次会面?这几次会面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组织材料的线索是什么?四次。

时间顺序。

以桓侯病情的发展为线索。

3、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前者表明扁鹊责任心强,他的诊断是经过仔细观察病人的容貌气色才作出的;后者从侧面表明桓侯的病情已重,已经无药可救了。

4、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同时他又是个机警的人。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5、《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阐明了什么道理?说明病必须及早治疗,不要讳疾忌医,以致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对待错误、缺点要防微杜渐。

否则会产生无可挽回的后果。

6、根据课文的中心,谈谈人应该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答案不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自身实际,言之成理皆可。

课外文言文能力迁移训练商鞅立木建信今(指商鞍变法的备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末布(公布),恐民不己信,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幕)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

民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

复(又)曰“能徒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

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① 恐民不己信:(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既具.(准备好)末布.(公布)募.民(招募)民怪.之(感到奇怪)2、翻译下列句子。

恐民不己信(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

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3、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以诚待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为学(节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字词。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告诉,对……说(2)越明年明年:第二年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C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多年来我想雇一条船顺流而下,尚且(还)没能做到。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4、上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为学的条件是“志”与“为”,做学问要立志更要努力行动;行事不一定要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聪敏不可依靠,昏庸也并非不可改变。

点拨:答出某一点并就某一点来谈即可。

扁鹊投石[注]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武王示之病.(疾病)(2)君与知之者谋.之(计议,商量,谋划)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3、“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

(用自己的话概括)4、扁鹊的话一是针对治病而言,一是针对治国而言。

文言文对比阅读(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立有间.有一会儿②臣是以无请.也不问,不再说话③达于汉阴.汉水南岸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运2、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

甲: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乙: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3、(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现代文阅读乡村一树寂寞红杜忠书“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

”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的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