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思维点拨理解“三教合一”(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判断正误(1)北宋时期开展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 ×)(2)理学吸收佛道、阴阳五行等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2.思想主张思维点拨“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3.影响(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问题思考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思考材料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作用:为人们学习儒学指明了方向,具有精神鼓舞的作用。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1)哲学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1)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问题思考材料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思考材料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在哪一方面产生矛盾,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提示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应用1 “二程”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应用2 陆九渊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应用根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提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朱熹的家国情怀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针对练下图是某道观中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
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同祭祀主要是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答案 B解析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处于同等地位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
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
1.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道教学者葛洪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
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
帝王以来,儒教也。
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尊道贵儒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B.道儒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C.道本儒末改造传统的道教思想D.援儒入道实现多元思想的融合答案 A解析从材料“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可知,葛洪认为道教与儒家思想都是对统治有用的思想,不能独尊儒学,故A项正确。
2.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
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
3.(2018·大连高二期末)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答案 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
这一人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答案 B解析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故B项正确。
5.(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期中)下图是《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项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专制皇权的加强答案 C解析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到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和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
6.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他提及的“姚江”是(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顾炎武答案 C解析据材料“良知人人现在……人人有个作圣之路”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故C项正确。
课时训练题组1 三教合一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答案 C解析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 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2.(2018·百校联盟联考)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答案 D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D项正确。
题组2 程朱理学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答案 A解析北宋对佛道的批判其目的是建立儒学的信仰,南宋时理学已经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内容,故B项错误;北宋时国家统一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朱子语类》中记载:“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C解析“天理流行,触处皆是”表达了理为生活,但生活可得到理,故C项正确。
5.(2018·邢台高二期末)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答案 B解析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家之前的儒学家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6.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只有纠正君王思想的错误,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臣子无说君父不是道理”。
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 )A.已成为国家统治思想B.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C.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D.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答案 B解析题干信息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正确;A、C两项未涉及,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组3 陆王心学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