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宋明理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宋明理学:①“三教合一”的表现;②程朱理学的主张及评价;③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及对陆王心学的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1.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
原因:
结果:儒学吸收、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的理论。
(3)唐朝:奉行的政策,即、、,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程朱理学
(1)概念
宋明理学亦称“”。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他们建立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基本流派:和
(3)兴起的背景
①理学适应了的需要
②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科学文化进步瞩目,引起了理学家对
和的思考
③理学是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4)内容
二程观点朱熹观点
世界观(核心)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理之源在于
天理即
道德观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存灭人欲
方法论“”把握“理”“格物致知”明之善
(5)、实质是,是为辩护。
(6)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7)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地位: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②有力地维护了统治;
③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④《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依据的教科书;
⑤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乃至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世界观“”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宣扬“”“心外无理”的命
“宇宙便是,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题
方法论只需就可得到
天理提出“”和“”的学说
(2)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原因
A、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陷入危机;
B、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所致,只有通过,才能挽救统治。
(3)致良知——良知是天理。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用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4)陆王心学的实质是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维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二、深入学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2.比较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点世界观
哲学范畴(实质)
方法论
共同点代表实质内容影响
三、知识迁移
1、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上述材料是对理学的()。
A赞扬B批判C有赞扬、有批判D发挥
3上左图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替天行道”剧照以及梁山“替天行道”108将木刻作品。
这些图片反映出的内容和下列吻合的有。
A.“仁政”学说B.“民贵君轻”学说C.宋明理学D.“经世致用”学说
4从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到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这里的“伤天理”在古代主要是指
A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B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D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
5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第三课宋明理学第二课时
四教师讲评
1、从东汉以后,儒学面临挑战,却没有失去正统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宋明时期儒学是如何发展的?从儒学发展经历中你有何启示。
2、材料一: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材料二: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五、随堂练习
1.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而永馨。
”此人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2.“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出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学伦理道德
3.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D.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4.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随改名为阳明山。
以下观点属于王阳明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5.当读到下面这些材料时:材料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材料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我们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7.“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
8.(济宁模拟)下图为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的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有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