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垣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学案(试行)
年级:
高一 科目: 历史 备课人: 邹香梅 上课日期 2014 年 月 日课题: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 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2、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 的社会潮流。
二、宋明理学的兴起发展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
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
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 、 。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A 、“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思想
B 、“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 、主张通过“ ”的方法去把握“理”。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 、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 , ”
B “格物格致”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A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个性备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A、“ 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C、反省可得到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A、王阳明“ ”、“心外无理”
B、“致良知”“”
※史料探究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在哪些方面?
世界的本原是理。
方面: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
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思考:“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即通过实践明理。
“实践出真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
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
材料1朱熹又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材料2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3: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思考: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程朱思想主张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就是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
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
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自我检测
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来自( )
A.佛教和道教的传播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D.分裂割据破坏统一
2、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3、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 ) A.天理的核心是“仁”B.“心即理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D.“心外无理”
4、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5、宋明时期,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整理了儒学的经典著作
B.探讨了宇宙自然的规律
C.重新建立道德秩序
D.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6、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7、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
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C.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D.接受“心外无理”、“致良和”,演变为心学
8、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天者,理也”
C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D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讨论展示
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答: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