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编写:阳冬云审核:童传荣终审:徐成志【学习目标】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华,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发展为新兴的儒学;陆九渊提出的“心”就是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能力培养: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理学与心学的历史地位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它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
【自主学习】一、三教合一1.西汉:汉武帝以后,○1______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2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3“”。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4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5。
2.主要思想:(1)程颢、程颐认为○6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7。
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8“”。
3.方法论:(1)“二程”提出○9“”的认识论。
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则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10______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11________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着的○12《》,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家,把○13“”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14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认为明中期以后社会动乱的原因是○15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16“_________”。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17“”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18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有了新发展要点提示:①从内容上看,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什么是“理学”要点提示:“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其中“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5、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规范的社会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程朱的道德理论,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应当批判;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4)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糟粕、继承精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知识拓展与探究】拓展一、“理学”为什么在宋代兴起(当时具备哪些社会条件)拓展二、“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拓展三、和之前的儒学比较,宋明理学有哪些新特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1.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 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2.儒家学派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
儒学曾经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①法家②阴阳五行家③道教④佛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4.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5.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进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A.西汉B.北宋C.南宋D.明清6.朱熹一生着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这里的“四书”指的是()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诗》《书》《礼》《春秋》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D.《孟子》《中庸》《书》《春秋》7.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
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③④8.《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道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9.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道学B.佛学C.理学D.民族主义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11.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12.2003年12月l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段话()A.否定了传统儒学B.创立了心学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3、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朱熹材料四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4)材料二和材料四存在怎样的矛盾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矛盾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
”——朱熹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发明本心”以求真理。
——陆九渊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高考链接】(2009·上海)西方学者常常把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学习反思】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儒学○2魏晋南北朝○3三教合一○4韩愈○5朱熹○6天理○7三纲五常○8存天理,灭人欲○9格物致知○10明道德之善○11南宋○12四书章句集注○13心○14反省内心○15人心破坏○16陆王心学○17致良知○18伦理道德【知识拓展与探究】拓展一:⑴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⑵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⑶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