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2复习题整理脊索:位于身体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的纵轴的棒状结构。
位置: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之圆口动物:无能动的上下颌和成对的附肢洄游:鱼类在一定的时期内为满足生殖、索饵及越冬所需的条件,集成大群,沿着固定的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往返迁徙的现象,称之舌接式和自接式:舌接式,鱼类以舌颌骨将下颌悬挂于脑颅的形式称之,舌颌骨下端通过小块骨和方骨相连;自接式: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见于肺鱼和陆地脊椎动物。
初生颌和次生颌:原始,软骨鱼由腭方软骨、麦氏软骨组成上、下颌;次生颌有上颌部分(前颌骨、颌骨、翼骨、方骨等)下颌部分(齿骨、关节骨、隅骨)鳍式:表达鱼鳍组成,鳍条类别数目的书面格式。
鳍式中,“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鳍棘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数目,鳍棘与软鳍条连续用半字线“—”表示,鱼棘或软鳍条数目范围用一字线“——”表示,背鳍若分离时用“,”插入其间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在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组成的结构,具特殊感觉功能,能感觉高频率、低强度的声音性逆转:性腺在发育从胚胎期到性成熟期均为卵巢,只产卵子,经第一次繁殖后卵巢内部发生变化,逐渐转变为精巢而呈现雄鱼特征。
亚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已初步发育,至产卵前进入器官形成阶段,并出现脑泡及眼点等,是介于卵生和卵胎生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潘氏孔:鳄类的心室为完全隔离,但在左右体动脉的基部尚有一孔相通连,称为潘氏孔,为一极敏感的热能感受器,能感知温血动物的位置、距离以利觅食颊窝和唇窝:蝰科蝮亚科和蟒科的蛇所特有。
为一极敏感的热能感受器,能感知温血动物的位置、距离,以利觅食。
颊窝,眼鼻之间(蝮蛇、竹叶青、响尾蛇等)唇窝,蟒类唇鳞表面,灵敏度稍低开放式骨盘:与产大型的羊膜卵有关,鸟类趾骨退化,而且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愈合荐骨(综荐骨):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及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又与骨盆相愈合,使之更好地支持鸟的体重,完成路上行走。
双重呼吸:鸟类在飞翔时,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之早成雏晚成雏:早成雏,幼鸟孵出时已充分发育,备有密绒,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可随亲鸟觅食;晚成雏,幼鸟出壳时未充分发育,体表裸露,眼未睁开,而需亲鸟喂食异凹形椎体:鸟类颈椎椎体的水平切面呈前凹形,矢状切面成后凹形。
又称马鞍型胎盘: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而形成的结构。
【胎盘可分为无蜕膜胎盘(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和蜕膜胎盘(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胎生:胎儿借胎盘与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直到发育成为幼儿时才产出的生殖方式裂齿: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状突如剪刀状相交,特化为裂齿同功器官:某些器官功能上相同,有时形态也相似,但其来源和基本结构不同同源器官:某些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不一定相同,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的来源却相同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同种个体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统一整体。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系统发育:从进化观点看,整个动物界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因此,可以将现时生存的与曾经生存过的动物类群按它们的祖裔亲缘关系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动物进化系统,即系统发育或种系发生。
系统发育可形象化为一株树,此树从树根到树顶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支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类群动物的进化线系,由此组成的树即谓之“进化树”或系统发育树简答题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脊椎动物亚门有哪些主要特征?答:脊索动物主要特征为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次要特征为心脏及主动脉的位置,具肛后尾、三胚层、后口及次生体腔和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及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一、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达,出现了明显的头部;二、多数种类,脊索只见于发育的早期,以后即为脊柱所取代;三、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四、除圆口类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主动摄食及消化能力得以增强;五、完善的循环系统;六、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分节的肾管,排泄机能大大增强;七、除了圆口类之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2、洄游类型?研究鱼的洄游在生产中有何意义?答: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意义: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定鱼类繁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3、鱼鳞片的类型;鳞式的概念;鳍式;试述上下颌出现在动物进化上有何意义?答:鱼鳞的类型有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鉴定的特征依据,写法如下:侧线上鳞数表示方式:侧线鳞数目—————侧线下鳞数鳍式表达鱼鳍的组成,鳍条类别数目的书面格式。
鳍式中:“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鳍棘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数目,鳍棘与软鳍条连续用半字线“—”表示,鳍棘或软鳍条数目范围用一字线“——”表示,背鳍若分离时用“,”插入其中;上下颌出现的意义:(1)用上下颌构成的口作为索食工具,主动捕食,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机会(2)通过口中牙的的撕咬及压研食物,广泛开拓了食物领域(3)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及呼吸进水时工具(4)促进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及其他相关器官的发展4、简述鱼鳞、鳍、尾的类型?如何解剖硬骨鱼?答:鱼鳞的类型有: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鱼鳍的类型:背鳍、臀鳍、尾鳍、胸鳍、腹鳍;鱼尾的类型:原尾型(外形和内骨骼均对称)正尾型(外形不对称,内骨骼对称)歪尾型(外形和内骨骼均不对称)五刀法:将新鲜的鲫鱼至于解剖盘中,使其腹部向,用剪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将剪刀尖插入切口,沿腹中线向前经腹鳍中间剪至下颌,沿侧线偏左剪至鳃盖后缘,再沿鳃盖后缘剪至下颌,除去坐厕体壁肌肉,使心脏和内脏暴露。
用棉花拭净器官周围的血迹及组织液,置入盛水的解剖盘内观察。
5、简述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1)用上下颌构成的口作为索食工具,主动捕食,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机会(2)通过口中牙的的撕咬及压研食物,广泛开拓了食物领域(3)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及呼吸进水时工具(4)促进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及其他相关器官的发展6、试述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方式。
答:淡水渗透压约为0.3%,海水约为3%,但软、硬骨鱼体液的渗透压均为0.7%左右,巨大的水环境差异,使得鱼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渗透压调节:①淡水中:淡水渗透压为0.3%,硬骨鱼体液渗透压约为0.7% ,按照渗透原理,水分不断从体表渗入体内,另鱼通过摄食带入大量水分。
解决方法:通过肾脏排出大量水样尿液(故淡水鱼类肾小球数目多)及通过肾小管从即将滤泌的尿液中的盐分重吸收回血液中,以减少盐分损失。
另外,有些鱼类还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的吸盐细胞从外界摄盐,以维持体液约0.7%的渗透压不变②海水中:海水渗透压约为3%硬骨鱼:0.7% <3%,体液内水分被海水吸出。
解决方法:大量吞饮海水,通过肠壁连盐带水进入血液,鳃上具泌盐细胞,将血液中多余盐分排出而水分留下(故肾小球数目少或消失)。
另外,鱼从食物中获取水分,以维持0.7%的体液渗透压。
软骨鱼:血中尿素2—2.5% + 0.7%体液渗透压≈2.7—3.2%。
当 3.2%时:海水中清水不断从体表渗入,稀释血液浓度。
肾脏排出多余水分→排尿量↑→尿素流失↑。
当血液中尿素含量降至一定程度时,进水自动↓→尿量↓→血中尿素含量又慢慢↑。
因此说尿素是海产软骨鱼保持体内水盐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
另外食物中摄入的盐分,在直肠末端有一直肠腺——泌出多余的盐分。
7、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哪些主要矛盾?两栖类有哪些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五趾型附肢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主要矛盾:矛盾1浮力消失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矛盾2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的矛盾;矛盾3上岸后如何保持体内水分;矛盾4如何维持一定的体温;矛盾5如何在陆地上进行繁殖;矛盾6适应陆地生活的视、听等器官;适应性特征:对于以上水陆的显著差异,两栖类产生的一些适应方式:1、五趾型附肢的出现:它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是陆生动物附肢的基本模式。
化石证据表明:古代总鳍鱼类所具有的鳍,骨骼结构与古代两栖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五趾型四肢的出现,使动物登陆成为可能。
2、成体出现了肺,可呼吸空气中的氧。
此外:神经系统及感官亦较鱼类发达,捕食、消化能力也有很大增强,出现了不完全的双循环,基本适应了陆地生活。
但也有一些矛盾,如防止水分蒸发问题,繁殖问题等均未得到很好解决,两栖类还不能远离水源,只能生活在水边或潮湿地带,幼体生活在水中——影响了其分布范围。
总之:保水、陆上繁殖、恒温均不完善。
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较少的一个类群。
8、两栖动物体型及两栖纲分目。
双毁髓法处死活蛙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答:体型:蚓螈型、蜺螈型、蛙蟾型分目:蚓螈目、蝾螈目、蛙形目双毁髓法:左手握蛙,使其背部向上,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其背部,使其头前俯。
右手持解剖针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毁脑,如针确在颅腔内,则可感到针触及颅骨。
再将针退至枕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一边伸入,一边旋转毁髓,直到蛙后肢及其腹部肌肉完全松弛。
9、就黑斑蛙、花臭蛙、斑腿树蛙、中华蟾蜍、饰纹姬蛙、中国林蛙、三港雨蛙、东方蝾螈、蚓螈、北草蜥、蓝尾石龙子、石龙子、虎斑颈槽蛇、蝮蛇、尖吻蝮、银环蛇、平胸龟、中华鳖等两爬动物编制检索表。
答:略10、羊膜卵的主要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答:结构:(1)卵外具有纤维质或石灰质的卵壳,紧贴壳内有卵膜;意义维持形状,防止水分蒸发,内容物流失以及病原体的侵入;(2)卵壳上具有许多细孔(气孔)——卵内外气体交换;(3)卵内有一卵黄囊(内贮卵黄),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4)绒毛膜、尿囊,一起充当呼吸、排泄器官,绒毛膜紧贴壳膜的内面,与尿囊紧贴,上密布血管;(5)羊膜能分泌羊水,使胚胎在水中发育——小的水环境;(6)尿囊能以较小的体积贮存代谢废物,排泄尿酸,最小程度失水。
意义: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为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成为在陆地繁殖而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11、爬行动物的齿的着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