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动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脊椎动物复习题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答: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notochord)。

脊索不分节,脊柱分节。

来源于原肠背壁。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

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索和脊柱都能随身体发育而生长。

2、背神经管(dorsal neural cord)。

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咽鳃裂(gill slits)。

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次要特征:1、肛后尾。

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

3、内骨骼: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死的外骨骼。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答: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1、尾海鞘纲2、海鞘纲3、樽海鞘纲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仅一纲:头索纲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

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6)、哺乳纲(兽纲)。

2、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答: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

3.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答: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4、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

答: 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鳔的类型和功能。

答: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腹鳍、胸鳍);鳞:盾鳞、硬鳞、骨鳞;尾:歪型尾、正型尾。

鳔类型: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鱼;闭鳔类(无鳔管),如鲈鱼;功能: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6、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

各有哪些亚纲和目答: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型尾。

无鳔和“肺”。

肠内具螺旋瓣。

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板鳃亚纲:鲨型总目:六鳃鲨目、虎鲨目、鲭鲨目、须鲨目、真鲨目、角鲨目、锯鲨目、扁鲨目鳐形总目: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全头亚纲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下型尾。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单鳔肺鱼目、双鳔肺鱼目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多鳍鱼目、弓鳍鱼目、雀鳝目鲱形总目:海鲢目、鲱形目、鲑形目、灯笼鱼目鳗鲡总目鲤形总目:鲤形目、鲇形目银汉鱼总目:鳉形目、颌针鱼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刺鱼目、鲻形目、合鳃目、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鲀形目蟾鱼总目7、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8.试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9.为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答: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

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0.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三、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

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1.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答: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

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

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

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特征。

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12.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

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14.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动。

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

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因此,恒温大大地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

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15、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适应答: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16、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

多氧血和缺氧血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在心脏内相混。

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

为完全的双循环。

2、鸟类气囊: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鸟类的呼吸动作: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