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浪儿童教育问题_困境与出路

流浪儿童教育问题_困境与出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6期流浪儿童教育问题:困境与出路毕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005)【摘要】流浪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浪儿童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流浪儿童教育还面临着制度缺失、资源短缺、内容失衡等问题,需要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社会能力。

坚持导向性与发展性并重,以分类教育为原则,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流浪儿童接受规范的义务教育,力争从整体上提高中国流浪儿童群体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流浪儿童教育问题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而出现的一个极其特殊的儿童群体。

自20世纪90年代流浪儿童问题引起学界与社会的注意以来,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与救助保护等研究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但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儿童群体的教育相比,流浪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既有研究中,尚晓援、吴文贤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尚不清楚、员工队伍不健全以及教育方法单一等几个方面。

张苏辉在《关于流浪儿童教育的涵义、特征和本质的思考》中探讨了流浪儿童教育的涵义、意义、特征和本质。

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实务方面,流浪儿童教育方式方法领域也有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

既有的教育模式中,有代表性的是昆明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的自选式教育模式、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对流浪儿童提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石家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的“长效教育”。

但遗憾的是,石家庄的经验当前很难在只对流浪儿童进行短期保护的机构中推广①。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流浪儿童是流浪者与儿童的结合体,具有双重身份。

就其社会性来讲,一些流浪儿童的思想与价值观明显呈现出非主流化状态。

流浪儿童教育在实践层面上也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有本质的不同。

当前,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由户口所在地解决,并经历了一系列政策演进过程。

而在国内的一些二三线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受到流入地政府一定程度的保障。

尽管在波及面上不及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但流浪儿童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却丝毫不逊收稿日期:2018-09-05作者简介:毕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金融学院金融伦理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会政策、儿童社会工作、金融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流浪儿童群体研究”(课题编号:09CSH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参见尚晓援吴文贤:《对我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7于前者。

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相比,流浪儿童具有更加弱势的特征。

一方面,他们缺少基本的家庭与社会关怀。

留守儿童身在家乡,流动儿童身在父母的流入地城市,他们大多能够享受到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一定程度的关怀,这是流浪儿童所无法奢求的。

另一方面,流浪儿童的教育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这些特征决定了流浪儿童教育模式、教育特点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儿童群体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试图厘清当前流浪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成原因,探讨提高其教育水平与效率的路径。

一、流浪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流浪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教育实施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将儿童培养成为国家与社会期待的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为国家与儿童自身的发展、社会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条件。

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中重新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流浪儿童群体是中国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特别关注。

与之相对应,流浪儿童教育也是中国儿童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整体角度讲,流浪儿童教育能够提高整个流浪儿童群体的道德水准与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中国儿童整体素质的提升。

从流浪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看,积极有效的教育能够提高流浪儿童个人的道德意识与职业技能,进而成为他们重返社会的重要条件。

这也同样能达到提高中国儿童整体教育水平的效果。

2.流浪儿童教育是流浪儿童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基础“学习是一项终身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教育则是一个社会指导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社会革新与变迁。

”[1]社会环境与成长经历对儿童社会化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特殊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使流浪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面临角色失败、主文化传承失效等问题。

这样的一个后果是,一些流浪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畸偏,人格缺陷较为明显,自我与超我发育不全,乃至形成一种畸形社会化。

为了改变这种畸形社会化后果,适时而恰当的教育乃是第一要义。

因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推动儿童顺利社会化,也就是向儿童传授知识与技能。

这既包括专业训练,也包括文化价值观与规范的传播。

教育影响流浪儿童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重要他人而实现的。

重要他人意指对社会成员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的人物或群体。

对于儿童而言,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一般包括父母、师长、同学、玩伴与偶像等。

一些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主要来源于流浪儿童耳濡目染的特定人物形象。

比如一些“白手起家”的“老大”、“行走江湖”的侠客等。

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流浪儿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都与社会期望相背离,但其在流浪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功能相当有限却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如何重新建构在流浪儿童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教育过程中,以公开或者潜移默化的方式,施教者通过与受教者的互动,鼓励、刺激、强化流浪儿童模仿自己的行为与观念,通过影响受教者(流浪儿童)的认知、感情、意识与行动,使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为流浪儿童所掌握乃至内化,进而使流浪儿童能够按照社会的评价标准观照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推动其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流浪儿童教育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爱儿童的传统文化与政府执政理念,使中国流浪儿童教育工作具备了深厚的人文与历史8传统,也使流浪儿童在接受救助保护过程中享有教育权利具有了充分的制度依据。

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政府的教育责任在该法案中已经得以明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教育”一词共出现48处,许多条款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详细地予以规定。

比如第五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

”[3]2011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流浪儿童教育做了明确要求。

这使流浪儿童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并理应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实务中贯彻实施。

二、流浪儿童教育困境问题1.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正式制度保障目前,流浪儿童的教育缺乏具体的政策细则保障。

前文我们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保护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内的制度体系,体现了国家对流浪儿童教育的重视。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制度设置只是从宏观层面上搭建了流浪儿童教育的框架,尚存在针对性不强、操作较难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流浪儿童教育责任如何分担?教育主体是否仅限于救助保护主体?是否允许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公民个人面向流浪儿童举办专门教育机构?第二,流浪儿童教育经费谁来保障?是完全依靠财政拨款,还是拨款与社会筹措相结合?第三,流浪儿童教育的管理责任由谁承担?是救助保护机构还是流入地政府?抑或是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第四,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的操作程序如何?流浪儿童如何申请、通过何种途径来接受上述相应的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有关流浪儿童教育的正式制度设置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2.短期救助的制约根据现行《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除身体残疾或联系不上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外,流浪儿童在救助机构中一般只能接受短时间的救助,然后以接返或送返的方式将其送回家庭或户籍所在地。

在实际工作中,官办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其只能为大多数流浪儿童提供临时性的居留场所,通常并不承担为流浪儿童提供长时间教育的义务。

再加上流浪儿童自身的高流动性,进而造成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且缺乏可持续性。

这是流浪儿童教育主体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流浪儿童救助期限的问题在业界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笔者以为,在对此问题回应之前,我们应该先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我们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原初动机是什么?第二,我们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个原初动机?关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答案。

比如,这是人性使然;这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这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责。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回答都没有问题,但这些答案必将最终驻足一点,那就是,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努力,使这些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

而这并非能够通过满足他们基本生存需求9就可以达到。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我们能够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个原初动机?前文已经提及,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路径选项。

然而,短期救助的制度设置,在提高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不可否认,一些由于意外走失等原因初次流浪的儿童,经由官办机构送返或接返及时回家后,流浪经历对于他们可能只是一个成长中的插曲,但是对于那些由于贫困、家庭暴力或其他原因不想再返回原生家庭的流浪儿童,强迫他们在最短期限内返回原生家庭,只能是短时间内减轻了机构的工作负担,对问题的解决毫无裨益。

3.教育资源不足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这包括教育所需的人力资源与相应的物质资源。

由于教育事业天然的正外部性,这些资源投入无法通过其自身的盈利来实现。

因此,来自外部的资源投入就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