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镶嵌式的、难于分割离析的关系体特征恰恰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
教学评价在外语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外语评价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扭转以分数论成绩,以升学论英雄的现象,必须有一套新的评估标准,即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4],把各种素质要求都提到必要的高度。
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1]广州市教委.学习资料第二辑.素质教育.[2]胡兴文.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2006.[3]黄宪.积极发挥教研部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4]柳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2008.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黄雷)○付官火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摘要: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较低,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现实效应。
关键词:德育;道德异化;道德素质;内心冲突.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并正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一般认为高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色彩,定位于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基础之上,但其功能远非如此,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德育更应“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高”[1]。
一、高校德育的尴尬处境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实施新的高校德育课程的“05方案”,整合了原“98方案”,但高校的德育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低效的。
学生不买帐,情绪抵触,逃课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与比较多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模式及因此而养成的德育学习习惯或对德育所形成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个阶段的德育“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2]。
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又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2],流于道德说教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质即忽视德育中的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忽视德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升入到高校阶段,学生就更加抵触政治思想道德这类课○○○○○○○○○○○○○○○○○○○○○○○○○○○○○○○○○○○○○○○○○程,高校德育的低效就不难理解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可在教育实践中,大学中的德育课程被作为教育主体者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负担、一种多余,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同时,作为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高校德育,在有些公办高校、特别是在民办高校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倾向。
高校德育类课程都是大班上课,少则一百多人,多则达200余人,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政治课老师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老师都是很难把握的。
教与学是脱离的,为了保证到课率,老师只有靠点名这一最原始的招数了,老师与学生都倍感无奈。
不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德育会走向绝境!这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曾说过:“我们只培养学生的头脑,而不培养学生的心灵,就等于给社会培养出了一个麻烦”。
现在的大学生5年、10年、20年后就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的成败!二、高校德育的出路(一)正确认识德育过程及实质德育过程具有教育过程的普遍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机地结合。
教与学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德育过程更应很好地贯彻这一普遍规律。
应很好地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化性起伪”。
德育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本质就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过程,即不断社会化并最终成为社会人,养成“德性”的基本素质的过程。
但遗憾的是,现实高校德育过程更多体现在外化特征,注入规范、规则,是一种扭曲的道德教育。
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人类长期经历了一种道德异化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道德变成束缚、限制乃至反对人发展的工具,变成消解独立个体存在的手段。
它通过控制人的精神而扼杀人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否定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意向和能力。
在中国,这种吃人道德异化的历史尤为漫长,绵延至今还处处存在。
”[3]而现在更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那种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精神”而达到德育目的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学校德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本就很苍白,有一个公式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现实,“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就变成虚无了。
因此高校德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真正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健康成长、自我陶冶情操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高校德育之出路针对在传统德育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高校德育应该实行理性回归,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使道德成为学生内在需要。
“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基本成分”。
道德素质即为人之“德性”、“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有三方面: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类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发展[4]。
因此,德育过程首先应培养学生作为人之类特征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能力。
比如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
美国有一所古老的中学———纳尔逊中学大门前立着两尊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但这绝不代表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
鹰是一只死鹰,马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
它要告诉给全体学生的是仅有远大理想和过硬本领而没有生存技能、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勤勤恳恳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前途就会像这只鹰或这匹马一样。
其实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这些基本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
大学新生群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近四成的学生具有此症状,而此类能力不足进而会引发诸如焦虑、适应综合症、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5]。
其次,德育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性特征方面的能力。
这方面能力的获得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法律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心理人格、审美人格等的培养,达到培养完善人格的目标。
”[6]而这类人格的培养,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去培养,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在高校德育中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为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修养,升华道德境界,就会最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将来的生活的人,进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时敢于担当,并能够担当。
再次,德育过程应力求做到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
传统德育走入了一个怪圈:中学阶段的德育是一种应试教育,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标准化的考生”,学生的主见、创造性都消磨殆尽。
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亦抱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成见,而高校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沿袭着中学的德育模式。
德育要走出这怪圈,就应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给自己取名字的佳话中得到启示:德育应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而非纯粹的课本教育中接受教育。
产生内心冲突,从而主动地改变自己,这样的德育才会真正的刻骨铭心。
传统应试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连“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何时成立”这类常识都不知道,谁之悲哀?最后,高校德育应该在高校得到真正落实。
根据国家“05”方案,大学生德育课程曾被称之为“国课”之一,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不可谓不重视。
但在落实,尤其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的落实环节———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不得力的话,这种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是意志了,要转化为行为,进而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积极作用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从教与学的的矛盾方面讲,高校政治课老师自身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他们才是德育真正的一线“队员”,所以还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正如前所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
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就需要我们摒弃功利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百年树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德育方面,能真正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得到投资方的重视,能真正发挥出德育的作用,则大学生们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总之,德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培养其基本素质,完善其人格,并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中的最关键环节———高校德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德育之目的方能实现,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完善人格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1]张斌贤.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2]杜萍.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议[J].教育研究,2005(10).[3]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郑永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2版.2004:31.[5]张小磊.大学新生心理承受力弱不适应生活跳楼自杀.金羊网-羊城晚报,2005-09-13.[6]陈秉公.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5(12).作者单位: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责任编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