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题组
1.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
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
”由此可见()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4.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
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
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据此思想,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
A.派遣文臣担任知州 B.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设置转运使 D.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 下列旨在维护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北宋设置通判③明初罢丞相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
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10. 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 B.汉武帝C.朱元璋D.雍正帝
11.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
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
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13.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军机大臣由亲臣重臣组成
C.军机处办事具有“勤”“速”“密”的特点
D.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裁撤于宣统帝时
14. 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15. 君主专制在明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出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7. 中国古代通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8.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
世而亡”。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2分)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4分)
19.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XX,乃诏城乡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
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是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对康熙帝的影响。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分)
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4分)
20.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
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21.材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浓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22.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
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