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堂练习】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是自己领地的收入,一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A.秦朝B.西周C.唐朝D.清朝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4.《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课后作业】一.单选题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②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③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④诸侯——诸侯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2.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大夫D.王---大夫---士---卿3.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B.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C.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D.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5.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 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7.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连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8.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9.《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材料不能说明 ( )A.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B.王权借助神权维护统治C.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D.血缘是联结政治关系的纽带10.近日,江苏丹阳葛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明春秋时期这一地区属吴国管辖。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可以佐证西周的 ( )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袭制11.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1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C.周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4.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
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 )A.宗法制礼仪之地B.分封制儒学发源地C.分封制经济大省D.宗法制儒学发源地二.非选择题15.(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7分)(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3分)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堂练习】1.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战国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施行“仁义”和“王道”B.强化君主专制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④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6.《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课后作业】一.单选题1.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B. 民间的传说C. 史家的研究论文D. 秦简的记载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4.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5.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6、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A.郡县制B.行省制C.分封制D.三省六部制7.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8、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节度使B.御史大夫C.提刑按察使司D.刺史9、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0.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