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_必修一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_必修一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⑴变迁:夏(前2070--前1600)→商 (前1600--前1046)→周(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合称三代。

⑵周朝:①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击溃商朝军队主力,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分为春秋(BC770—BC476,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和战国(BC475—BC221,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两个时期。

2.西周分封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者:周武王)(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封建社会)。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赐予臣下,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2)目的:扩大疆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王族[有血缘关系](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无血缘关系]。

(4)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设置文武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拥有铸币权。

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主要诸侯国: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伯禽]、齐[姜尚]、宋[亲周旧贵族微子]。

(6)局限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7)评价:①积极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加强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周王室地位削弱(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周天子权威;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3.西周宗法制(1)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2)目的: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稳定,防止内部纷争; b.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c.强化稳定王权,巩固周王朝统治。

(3)特点(或内容):a.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天子是绝对大宗,士是绝对小宗))b.等级森严,按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c.宗族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二为一(家、国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联系。

(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与分封制的关系: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6)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 c.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强化稳定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 d.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

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家国情怀。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a.社会经济发展使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b.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乱,倍受苦难的人民渴望统一;c.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以及秦国“远交近攻”的灵活策略。

(2)进程:①“六王毕”: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

②“四海一”:向北: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直道”和长城;向南: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南:治“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将其纳入版图。

(3)疆域图:(4)意义: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标志着我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c.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社会安定,促进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d.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巩固统一一—核心: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概念a.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又称君主专制(政体)。

b.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B.联系a.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b.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C.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中央政府与割据势力的矛盾(2)皇帝制度A.名称来源: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希望自身统治世代相传,自称“始皇帝”。

由此,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特点:①皇帝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②皇权至上(核心特征)——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

③皇位世袭——家天下,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C.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3)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A.构成: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太尉:主管军事,但没任命(虚设,皇帝自掌军权)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B.特点:分工明确而严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C.议政方式:“朝议制度”(4)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A.背景或由来:周朝:分封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微,地方分裂割据,影响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

春秋战国: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目的:a.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C.构成:a.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设郡守(最高行政长官)、郡尉、监御史,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b.县隶属于郡,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c.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D.特点(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差别)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E.意义:a.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b.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d.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A.对秦朝的影响:a.增强了秦朝国力,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c.秦朝依靠这一制度,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B.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开创性,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汉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概况:汉朝初年,在地方既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后果:地方诸侯王国实力增强,逐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出现了“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一)君权和相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 原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1.分散相权—唐朝三省六部制(隋朝时创立)(1)构成与运行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皇帝→中央门下省(审核政令)→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尚书省(执行政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官吏任免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工程建设)](2)评价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强化了皇权。

b.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分散相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二)中央与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1. 元朝的行省制度(1)目的:确保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a.全国分为十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今江苏属于当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b.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3)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集民事、军政、赋税等权力于中央受中央直接控制定期向皇帝述职设置监察机构;省官互迁地方有一定权力(便宜行事)(4)影响: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