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修改文章中的错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广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9课《修改文章中的错误》。
本课是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英文打字与击键要领后,进一步学习输入中文,以及使用日常的办公软件Word 把作文、日记和各种有用的文字资料保存到计算机中,为后面在计算机中进行文稿的编辑、修饰、打印以及编制作文集作铺垫。
二、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通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电脑操作有一定的能力,基本能够使用一部分软件,已具备在Word软件里输入中英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理解能力、自学探究能力,也知道了一些功能键的操作与使用,这给这节课的操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在Word软件里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
(2)掌握删除多字和定位光标的方法。
(3)掌握在文段中插入漏字的方法。
(4)掌握改写错别字的方法,了解使用改写功能来改写错别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提高自己借助辅助材料完成操作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散式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真观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输入中文时,及时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删除多字,改错别字、插入漏字的方法。
难点:综合及灵活运用这些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文章中的错误。
五、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在教法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多媒体与教学整合,围绕“以任务为主轴,问题为主线,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来开展教学,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抢答、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完成一个个任务,并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六、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轴,通过设置一个个的任务,
指导学生启发式、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另外,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字、漏字、错别字的修改过程的视频。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模仿操作,从而完成任务。
七、课前准备
1.《我喜欢西安》、《玲玲的日记》两篇未修改的文档
2.演示课件、操作过程视频(微课)
八、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引”、“探”、“用”、“拓”这四个环
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结合以上几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一、好的方面:
(一)激趣导入,做好铺垫。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被动的,但是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
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几张照片——南雄旅游胜地,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由简变繁,层层递进,不断拓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如果一开始就拿一篇文章给学生改,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于是,我选取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里三句有错误的古诗句让学生修改,一则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增加他们的信心,二则为后面的修改文章作了铺垫。
后面的修改文章,我考虑到文章描绘的是西安,我觉得西安对于学生来说太不熟悉了,于是我改了范例,变成《我的家乡南雄》,用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来展开课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习氛围更浓。
我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例如,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不仅进行知识的总结,我还扩展到键盘指法、学习习惯等方面,最后以一句名言告诉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不断拓展,达到教学目标。
(三)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学习掌握操作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也较大地提高学生之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直观演示,加深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新知。
我还多方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上台演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动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在教学时,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巧妙地把他们学过的语文知识引入课堂,这样,也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了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六)小组比赛,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一般对漫画、图片这些比较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文字比较乏味。
考虑到这点,我想到了小组比赛的方式,上课前我先告知学生,这节课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或者每上台示范操作都可为小组争得一分。
到课堂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分数,哪个小组高分将获得一份神秘礼物。
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呈现你追我赶的气氛。
二、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我觉得本节课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很好地安排时间,教学组织不严谨
整一堂课,时间很仓促。
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组织教学。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修改古诗句,我采取的是一句一个学生进行示范操作,而且有些还有多种方法,我不断地请学生示范,结果花去了十几分钟。
第二个环节——修改文章,我先让学生先找错误,然后才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文章的修改。
这样下来,时间又花去了几分钟。
其实,发现错误也应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把时间留给学生,既能锻炼学生,也为后面作品的评价争取更多时间。
(二)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评价不够深度。
语言不够精炼,这也是时间不够的原因。
例如,步骤的讲解、知识的总结、等都出现了比较啰嗦、不够精炼的现象,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面。
教学评价不够深度,没有达到反馈的作用。
学生完成文章的修改后是作品的评价,评价没有讲到重点,对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指出,只是简单地评价学生有没有修改完,能拿多少分,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东西。
而真正的评价应是指出学生操作所遇到的问题,透过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改进方法。
今后我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改进。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
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