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

9.林大杰,温州大学副教授,在鞠熀先教授课题组取得博士学位。开展 肿瘤标志物的分析化学研究,提出“纳米多重累积”信号放大的思路, 发展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高灵敏分析新方法。是代表 作 7 的第一作者。
1. 发明专利: 一种乳腺癌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授权号:
ZL 2013 1 0222239.9; 授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1 日; 权利人: 南京
大学; 发明人: 鞠熀先、田蒋为、丁霖、于俊生、沈珍
2. 发明专利: 基于邻位触击效应的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授权
号: ZL 2014 1 0190726.6; 授权日期: 2018 年 8 月 7 日; 权利人: 南
3. A robust probe for lighting up intracellular telomerase via primer extension to open a nicked molecular beacon. J. Am. Chem. Soc. 2014, 136, 8205-8208. 钱若 灿、丁霖 (共同一作)、严利文、林曼菲、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4 年 5 月 23 日
3.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成像:针对重要生命分子原位精准检测方法 的缺乏,提出单通道和多通道的细胞表面糖基原位定量新原理,发展了 特定蛋白上聚糖原位检测的多种方法。设计带缺口的分子信标,建立了 细胞内端粒酶的原位成像与动态监测方法,创建了细胞中 caspase-3、 mRNA 与 microRNA、ATP 等功能分子的原位定量方法,实现了细胞内 caspase 家族演变过程的原位跟踪和生物标志物的质谱成像定量与癌细 胞的耐药性鉴定。
在 IF>5 刊物发表论文 136 篇,包括 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 4 篇,Chem. Soc. Rev. 1 篇,Chem. Sci. 7 篇,Anal. Chem. 40 篇,专著 3 部,授权发明专利 5 件,1 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 人获江 苏省双创人才与特聘教授。8 篇代表论文被 SCI 他引 943 次,单篇最高 他引 276 次,得到广泛的正面评价和应用,表明该项目成果的特色、原 创性与影响力,并引领生物传感与细胞功能分子原位分析方法学及其肿 瘤诊疗应用的发展。
1.鞠熀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项目负责人。在分子识别、传
感信号放大、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成像与肿瘤靶向诊疗新策略的研究中
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拓宽了生命分析与医学检验诊断学研究的新领
域,对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项目选题、立项,研究计划进度安排,
是 8 篇代表论文及专著和专利的第一责任人或通讯作者。
7.钱若灿,华东理工大学讲师,在鞠熀先教授课题组取得博士学位。开 展细胞内生物功能分子的成像研究,发展了细胞内端粒酶原位成像新策 略,实现了多种活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与动态监测。是代表作 3 的第一作者,是专利 3 和 4 的发明人。
8.田蒋为,中国药科大学副研究员,在鞠熀先教授课题组取得博士学位。 开展细胞内功能分子介导的诊疗一体化与疗效监测研究,提出肿瘤内环 境响应的靶向光动力治疗新方法,实现肿瘤细胞特异性成像、高效光动 力治疗与疗效实时监测。是代表作 5 的第一作者,是专利 1 的完成人。
2. A single excitation-duplexed imaging strategy for profiling cell surface proteinspecific glycoforms.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220-5224. 吴娜、包磊、 丁霖*、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6 年 3 月 22 日
2. 光电生物传感新方法:基于新型纳米结构的光电与催化性能,创 建了光电生物传感新原理,提高了传感性能,实现了癌症相关标志物的 高效检测。通过 DNA 自组装与卟啉设计模拟酶,利用酶催化发光发展了 无需物理光源的光电传感器,实现了靶标 DNA 的高灵敏检测。设计了波长 分辨光电流双信号输出新方法,提出了比率光电化学传感新概念。
5.任克维,美国麻省大学安姆斯特分校博士后,在鞠熀先教授课题组取 得博士学位。开展肿瘤靶向基因干扰治疗研究,发展了一种双受体介导 的 siRNA 运载体系, 实现了细胞亚型特异性递运,为癌症精准治疗提供 了新思路。是代表作 1 的第一作者。
6.吴洁,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开展肿瘤标志物的分析化学研 究,提出“纳米多重累积”与“DNA 级联反应”信号放大的思路,发展 多种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分析新方法。是代表作 7 的共同通讯作者,是 代表作 1 和 8 的第三作者,是专利 2 和 5 的发明人。
主要完成人 及其贡献
3.刘颖,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开展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与细胞内 功能分子介导的诊疗一体化,发展了一种双受体介导的 siRNA 运载体系, 实现了细胞亚型特异性递运,为癌症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是代表作 1 的共同第一作者。
4.雷建平,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构建了系列多重信号放大新策 略,基于新型纳米结构的光电与催化性能,创建了光电生物传感新原理; 设计了波长分辨光电流双信号输出新方法,提出了比率光电化学传感新 概念。与第一完成人一起,提出“纳米信号放大”新思路。是代表作 4 的第一作者和代表作 6 的共同通讯作者。
6. Low-potential 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using porphyrin-functionalized TiO2 nanoparticles. Anal. Chem. 2010, 82, 8711-8716. 屠闻文、董一通、雷建 平*、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0 年 9 月 21 日
2. 丁霖,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开展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成像研 究,解决了特定蛋白上聚糖多通道检测的难题;实现了细胞内端粒酶活 性的原位成像和定量检测以及肿瘤细胞的成像、光动力学治疗和疗效实 时监测。是代表论文 2 的共同通讯作者,代表论文 3 的共同第一作者, 代表论文 5 的第四作者和专利 1、3、4 的发明人,
7. Triple signal amplification of graphene film, polybead carri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tracing tag and silver deposition for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ing. Anal. Chem. 2012, 84, 3662-3668. 林大杰、吴洁*、王敏、严 枫、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2 年 3 月 21 日 8. Ultrasensitive multiplexed immunoassay with electrochemical stripping analy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catalytically deposited by gold nanoparticles and enzymatic reaction. Anal. Chem. 2011, 83, 2726-2732. 赖国松、严枫、吴洁、 冷川、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1 年 3 月 3 日
2019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生物传感与细胞功能分子原位检测及其肿瘤诊疗应用新策略
完成单位 南京大学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生物传感与肿瘤诊疗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传感信号放 大与肿瘤诊疗新方法为目标,以纳米材料的光电与催化性能为导向,高 效集成交叉学科的新成就,在分子识别、传感信号放大和肿瘤靶向诊疗 新策略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拓宽了生命分析新领域,其重 要科学发现如下:
代表性论文 论著目录
发明人:鞠熀先、崔琳、吴洁
1. A DNA dual lock-and-key strategy for cell-subtype-specific siRNA delivery. Nat. Commun. 2016, 7, 13580. 任克维、刘颖 (共同一作)、吴洁、张玥、朱靖、 杨敏、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6 年 11 月 24 日
1. 信号放大传感策略:针对临床诊断对标志物灵敏、快捷检测的 需求,提出多种“纳米信号放大”与“DNA 信号放大”思路,并设计等 温指数放大、辅助 DNA 循环放大、循环链替代聚合放大等策略,构建了 一系列癌症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因系统地提出“纳米信号放大” 新概念,应邀在 Chem. Soc. Rev. (2012)发表相关综述。
法 授权号: ZL 2013 1 0256710.6; 授权日期:2018 年 12 月 21 日;权
利人:南京大学;发明人:丁霖、钱若灿、鞠熀先
5. 发明专利: 高灵敏高选择的金属汞离子电化学传感器 授权; 授权日期:2019 年 4 月 2 日;权利人:南京大学;
4. Signal amplification using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for biosensing. Chem. Soc. Rev. 2012, 41, 2122-2134. 雷建平、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2 年 1 月 25 日
5. A pH-activatable and aniline-substituted photosensitizer for near-infrared cancer theranostics. Chem. Sci. 2015, 6, 5969-5977. 田蒋为、周金风 (共同一 作)、沈珍、丁霖、于俊生、鞠熀先* 发表时间:2015 年 7 月 13 日
4. 肿瘤靶向诊疗新策略:将 pH 敏感型荧光分子和高效光敏剂结合, 构建了集肿瘤靶向成像、光动力治疗和疗效实时监测于一身的纳米探针, 实现了适配体底物和 pH 介导的癌症诊治一体化,有效避免了癌症过度治 疗,提高了疗效。构建了解决基因干扰治疗中递运选择性和释放可控性 的策略,提出细胞表面双受体介导识别的“逻辑门”响应方法,实现了 区分细胞亚型的 siRNA 运载和深组织穿透深度的可控释放,为肿瘤等重 大疾病的精准诊治提出新的范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