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精选——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问题思考:看来遗传虽然重要,但是人所处的环境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长期与文明隔离的情况下,尽管其生理构造是正常的,但是其心理与行为却完全被环境所同化了,尤其是儿童,和狼在一起成了狼孩,和狗在一起就学会了汪汪叫。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
“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列宁)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
思考题3:为什么说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这是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是服务的给予者,又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正是在这种给予与接受的不断转换中运转的。
只有努力地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反过来又为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创造必要的条件。
也就是说,当你在为人民服务时,人民中的其他成员也在为包括你在内的社会服务。
拜金主义人生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享乐主义人生观:巴尔扎克:“人生最高目标,男人为功名,女人为爱情。
”
等到自私的幸福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后,不久人生就会没有目标。
(罗曼·罗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史记》中《报任安书》。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这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因此这句话而在解放后广为流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大意是: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正义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人对社会的贡献案例:
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已逝。
胡忠与其妻谢晓君西康福利学校支教老师
吴孟超医学泰斗在医学界被称为“上帝之手”
刘伟无臂钢琴少年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造林22年,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已逝。
阿里木卖烤羊肉串赚钱捐助孩子上学
张平宜走进麻风村重建麻风孩子的学校
孟佩杰最年轻感动人物获奖者,照顾养母12年
吴菊平最美妈妈,接住摔落婴儿
刘金国扑灭化工大火,拯救600万大连人民性命
特别奖:白芳礼蹬三轮赚的35万元捐给贫困孩子上学。
已逝。
捐最后一笔钱时说过:“这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以后可能再也捐不了了。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考题9:在人生发展道路上,怎样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纽带是生产劳动。
人的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人际是互动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朝它笑,才能看到笑脸;你冷漠地看着它,将看到一个冷漠的面孔;你对它怒目而视、挥舞拳头,将看到一个对你怒目而视、挥舞拳头的形象。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获得别人尊重的首要方法是要尊重别人。
1、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犹太教,希勒尔拉比(BC60—AD10):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
3、基督教《圣经》: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4、伊斯兰教《纳瓦维四十圣训》: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
5、佛教《相应部》: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
6、印度教《摩诃婆罗多》: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
7、德国诗人席勒:表现自己的自由并保障他人的自由。
8、达尔文: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道德的奠基石。
比较: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1、事实判断:是否、对错、真假2、价值判断:1)功利价值:利、害2)道德价值:善、恶3)审美价值:美、丑
3、两者关系: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事实判断属于认知的范畴,价值判断属于情感的范畴。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有了对某个对象的感知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情感会强化或弱化认知动机。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
一小说家描写月下美人:“皎洁的月儿轻柔地洒下一丝丝银白色的月光,隐隐地透过树梢,使罗琳娜的粉颊呈现出令人痴痴欲醉的红晕。
”
一位科学家看后,觉得写得不科学,就用科学语言改写如下:“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线,经过树枝中间的缺口,照在罗琳娜脸的两侧,留下了粉红色的记号。
这个记号好迷人哪!”
文学语言与医学语言
小说家描写某人美丽的大眼睛:“她那大大的眼睛,水汪汪如一潭不可及的碧湖,一闪一闪正是粼粼的波光。
”
医生看后,觉得太不明确,就用医学语言改写如下:“她的眼睑裂增宽,泪膜完整,功能无异常,瞳孔居中等大,对光反射正常。
”
——人生如果只有理智与科学,会是什么样子?
理智求真辨伪,它使人的判断、选择及行动建立在真实的信息基础上;功利趋利避害,保障生存;审美求美、求趣、求怡乐,使生活富有情趣;道德求善去恶,保障社会、人际生活的秩序。
四者均衡,才是人生情感的和谐。
现代教育又太偏重理智,难免造成有的人情感偏缺.
对于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经济与科学,人们会觉得物欲横流、人情冷漠、机械乏味,这不是人们所憧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