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程棠汉语进修学院举办这个讲座,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
那我就先说,跟大家聊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谈点看法,不一定有什么系统性。
一、学科和专业的正名及定位问题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目前意见不一。
为了说起来方便,我还是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生了几件大事。
大事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大事之二,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这两件事,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科建立之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就成了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些成绩,不用我多说,在座的老师都能看得到。
我也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不过,今天咱们主要不谈成绩,而想说说还存在什么问题。
年轻的老师对过去的事,没有我知道的多。
我就讲讲老故事,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名称问题。
给学科起个名字,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学科里,却搞得非常复杂。
这是开始没有意料的。
在1983 年以前,也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
一般是说“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或简单地说“汉语教学”。
上世纪50年代,有过“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周祖谟先生写文章,用过“非汉族学生汉语教学”这个名称。
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学会。
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学会筹备会;会上讨论起名问题。
有人提议把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叫做“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这是一个解释性的陈述,虽然能表明我们这个学科的外语教学性质,但用来作为学科的名字,觉得不怎么妥当,说起来也有点儿拗口。
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
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名称也就这样定了。
学会叫“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学科自然也就叫“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了。
后来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还有一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是“国家汉办”。
于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就被普遍使用,并深入了人心。
但是,在这个术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妥。
一是这个名字学科性质不明确,因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见得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汉语教学”,如后来成立的世界性的学会就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曾有学者建议用“华语教学”代替“对外汉语教学”。
可是,“华语教学”是指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汉语教学,用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妥。
大家一时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也就只好这么用着。
反正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再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名字也不能随便改。
学科的名称,大家有不同看法,跟着专业的名称也很费思量。
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本科专业的名称跟学科的名称一致,起初大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
后来遇到学科定位问题。
就要思考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呢?是汉语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学?这就让人费思量了。
有的同志认为,“××教学”,不能作为一个学科的名字;再说,“××教学”,肯定属于教育学范畴,不能同意。
而教育部呢,虽然批准设立了这么一个专业,却迟迟没有将这个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没有列入学科目录,就说明没有正式承认。
原因可能很复杂,有一个因素可能跟“名称”有关。
直到1988年,才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一级学科)下,设“对外汉语”专业(二级学科)。
这样,这个专业总算被正式确认了,但是名称变了,学科目录里登记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而不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这个名称,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又引起了讨论,有人反对,也有人拥护。
比如:吕必松先生说:“我认为‘对外汉语’的说法是不通的,因为‘汉语’本身没有对内、对外之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里,‘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的,而不是修饰‘汉语’的。
”(见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1993)。
刘询先生写了一本《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显然他把对外汉语教学归入教育学。
他主张用“对外汉语教育学”这个名字,理由是“应与其他学科教育学的名称相一致,即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比较规范”。
而潘文国先生则坚决主张用“对外汉语”,并详细论证了使用“对外汉语”的合理性(见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载《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时间到了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又提出设立“国际汉语硕士专业学位”,并获教育部批准。
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国际汉语”的名字。
“国际汉语”的出现,又多了一重困惑。
这个“国际汉语”专业跟“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同质异名呢,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生的培养,本来就没有统一的规划,硕士点分属在不同的学科下面。
如,有现代汉语硕士专业学位下的对外汉语方向,有教育学中课程教学论硕士专业学位下的对外汉语方向。
对外汉语博士学位则属于应用语言学。
现在又出来了一个“国际汉语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和专业的名称,连同学科归属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不仅对外汉语教师感到困惑,据说连学位委员会的委员都感到惊奇,他们说没听说过有哪个学科内部的分歧如此之大。
除此以外,还有更复杂的问题。
在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文国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学科》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他尖锐地提出:对外汉语专业办起来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办博士点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在这方面还捷足先登了一步。
“对外汉语教学”成了一个“学科”似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这个学科的性质、内涵等,可说绝大多数人还是心中无数的;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不易说清。
要说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则与本科专业的目标有什么区别?如说是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师,则这些硕士、博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与本科毕业生无异,甚至与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没有什么大差别,那“高层次”体现在哪里?若说,因为本科毕业生进不了高校,无奈把本可由本科完成的任务放到硕士、甚至博士阶段来完成,那除了使中国的学历贬值之外,对“学科”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仅以培养某一领域教师为宗旨的“学科”能叫做“学科”吗?何况如前所说,入这个领域当教师,或者多数现在已在当教师的人并没有经过什么专业的训练。
(潘文国:《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学科》,载《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页)潘文国教授所说的这些问题确实都存在。
有些事本来比较简单,而现在越搞越复杂了。
我们应该反思。
这些问题,现在一时很难解决。
我今天说这些,只是想让年轻的同志知道一点情况,这可能有助于你们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全局。
二、要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当作外语教学给学科起名,给学科定位,都很重要。
中国人本来就有重视正名的传统。
不过,如果一时还想不明白,先把问题放一放也没有关系。
因为起名、定位等工作,归根结底,都还是管理上的问题,带有主观因素。
拿外语教学法的学科定位来说,在国内外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有的认为它属于应用语言学,有的认为它属于教育学。
张正东、杜陪俸等先生说:“把它看作应用语言学主要是西欧、北美、澳、新及我国外语院系的一些学者。
把它看作教育科学分支的是原苏联、日本及我国高师部分学者。
我国国家教委在研究生专业划分上,把外语教学法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内容,而其他学科教学法则均列为学科教学论。
”(张正东、杜陪俸主编:《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1995,重庆出版社,第5~6页)我认为,这些看法和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很难说谁是谁非。
把对外汉语教学列在什么学科,主要不是是非问题,而是利弊问题。
我们要慎重考虑,怎么样才能做到利多弊少。
我认为,眼下还有一个比学科正名和定位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就是“要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当作外语教学”。
1988年,教育部把对外汉语专业列入中国语言文学类,后来有关权威部门介绍这个专业时,有如下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这是为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而设置的专业。
专业点分布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等五所院校。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准确地说是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
所以这个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掌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且能用外语从事有关的业务工作。
(《大学生的培养与使用》编写组编,1993,《大学生的培养与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4页)从这个介绍里,我们看到,专业的名称虽然改变了,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性质没有变。
明确认定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
这个定性非常重要。
“对外汉语”(或“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
我们要把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当作外语教学活动来研究,我们要把汉语当作外语来教。
记住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我们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住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方向。
至于叫什么名字,定位在什么学科,都可以慢慢研究。
强调“要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当作外语教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
我们经常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所谓“专门”和“独立”,是相对于什么说的呢?是相对于外语教学说的吗?肯定不是。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
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只有教学的语种的不同,没有基本属性的不同。
所以,所谓“专门”和“独立”,是相对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说的。
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跟国内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是同一个学科,不是同一种性质的教学,一个是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一个是母语教学。
这是一个说烂了的话题,一个人们早已听厌了的老生常谈。
你们可能会问:“程老师,你怎么还对我们唠叨这些呢?”诸位有所不知。
现在,在理论上、概念上,不知道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的人,大概不会有了。
但是在实践中,忘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的,却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