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了”字为例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了”字为例

对外汉语教学“了”字研究作者:陈信(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邮编:443000)摘要:朱德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

”本文以“了”字为例,试以探究对外汉语教学,先分析了“了”字在汉语中的用法,然后总结关于“了”的语法结构,并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本文特征是运用大量的例证,例证与分析结合,深入浅出全面的分析“了”字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了”字用法对外汉语教学误区分析现代汉语中,“了”是助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可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也可用于语气的或假设的动作。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可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情况;可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也可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有所变化;还可表示催促或劝阻。

【1】“了”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不少外语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汉语的“了”在句子中主要的几种用法,从而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一、“了”字的几种用法“了”虽然比较难掌握,但总结起来也就一下几种用法。

1、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当“了”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时,通常用于句末。

从语法上来说,“了”是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时间。

例:我吃完饭了。

上周他去山东了。

她已经出发了。

2、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此时的了是一个语气词,放于句末,表示事情的变化。

例:太阳出来了。

股票涨了。

洪水来了。

他昨天说陪我去看电影,今天又不去了。

3、表示动作的结束“了”用于动词的后面,动词后有宾语,宾语前有数量词或其他成分做定语。

例:我看了一集电视剧。

小王看了一场电影。

明明唱了一首歌。

同理,上面的情况,如果句子末尾再加一个了,则表示事情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且还要持续下去。

例:我看了一集电视剧了。

(我还要看一集)小王看了一场电影了。

(小王还要看一场)明明唱了一首歌了。

(明明还要唱一首)如果宾语前没有定语,那么应该在宾语后加上其它动词性词语,构成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此时这个句子表将来。

例:我看了电视剧就去睡觉。

小王看了电影就回家。

明明唱了歌就嗓子疼。

同理,上面的情况,如果句子末尾再加一个了,则表示这两个动作都已经完成。

例:我看了电视剧就去睡觉了。

小王看了电影就回家了。

明明唱了歌就嗓子疼了。

4、表示动作的可能在可能补语中,了发liǎo音。

例:我来得了。

你吃不吃得了那么多啊。

我一个人背不了。

【2】二、“了”字对外汉语教学探究前面已经提到了“了”是一个助词。

在汉语中它可以做动态助词也可做语气助词。

【3】下面从语法结构,否定与疑问以及固定搭配对“了”字进行研究。

㈠、了字的语法结构1、主语+动词+了动态助词“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

例:我们参观了三峡大坝。

我们昨天参观了三峡大坝。

我们明天去参观三峡大坝。

2、主语+动词+了+宾语+了表示动作完成,事态变化了,此时前面的了不能省略。

例:我们参观了三峡大坝了我写了信了。

我吃了饭了。

3、主语+动词+了+趋向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表示动作完成的结果。

例:老师走了进来,课开始了。

(趋向补语)晓红做作业做了两个小时。

(时量补语)他找你找了三次。

(动量补语)4、主语+动词+了+特指对象叙述动作完成特指的对象或特指对象的数量例:王教授做了那场报告。

他看了两场电影。

我打翻了那碗饭。

5、时间/地点+主语+动词+了+名词表示在何时何地,何种原因,何种方式完成的动作。

例:2011年我拿到了学士学位。

在美国我学会了英语。

今天下雪,他穿了棉袄。

阿姨开车送小朋友去了幼儿园。

6、主语+没+动词+了我们知道动词前加“没”,动词后就不能再加“了”了,有些动词可以加了,表示对受事者产生的某种结果。

例:我差点没把气球扔了。

幸好你没卖了我的房子。

7、不/别+动词+了动态助词的否定形式,用于假设句中。

例:不卖了猪哪有钱上学?别丢了西瓜捡了西瓜。

别打肿了脸充胖子。

不杀了你我誓不为人。

8、要……了表示将要发生的情况。

例:要睡觉了。

要下雨了。

急的要哭了。

表示过去,一般要有表示过去时间的时间词。

例:昨天我们都要出发了,天突然下雨了。

那年花都要谢了,他还没有回来。

8、快要/就要……了表示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况。

例:汽车就要开了。

爸爸快要回家了。

天快要亮了,太阳就要出来了。

9、太/最……了例:你长的太漂亮了。

十年来,今年的夏天最热了。

环境被污染的太严重了。

10、“了”表达的信息在于提醒别人注意,或者有我们说的言外之意。

例:我已经20岁了。

(我不小了,该自己做主了)饭已经做好了。

(可以吃了)下雨了。

(出门记得要带伞)㈡、“了“字的否定与疑问在否定句中,动词前应该用“没”,此时就不应该在出现“了”了。

例:我没吃完饭。

上周他没去山东。

她没出发。

疑问句可以用“……了?”或者“……了没有?”例:你吃饭了么?他上周去山东了么?她出发了没有?㈢、“了”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了字念作liǎo时。

了不得:①大大超过寻常;很突出。

例:山沟里通了火车,在当地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②表示情况严重没发收拾。

例:可了不得,他昏过去了。

了不起:①不平凡,有点突出。

例:他的本事真了不起。

②重大,严重。

例:没什么了不起的困难。

三、“了”字的误区1、“了”字与“着”、“过”的区分了,着,过,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作动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所表示的时间有关系。

是分析比较:睡了(强调已经发生)睡着了(强调动作的结果)睡过了(强调动作已经实现或者超过了限度)很多外国学生很难分清他们的用法,常常弄混淆,上面已经对“了”字做了详尽的分析,“着”发zhe时多表示动作的持续或伴随,发zháo时多表示动作的结果。

“过”则强调动作曾经发生过。

下面我们看看“着”,与“过”的具体用法。

“着”表示事物的存在,例:桌上放着一个台灯。

表示动作的进行,例:我正睡着觉呢。

表示伴随的状态,例:他低着头部说话。

表示动作的结果,例:我买着我要买的衣服了。

“过”表示过去的经历,例:我去过长城。

表示动作的实现,例:我吃过早饭了。

表示具体的动作,例:快要过春节了。

表示超过了限度,例:我们走过了,往回走吧。

病句参考分析:⑴、你一定要记住了这些生词。

句中的“要”有将来的意思,表示“记住这些生词”是还没有发生的动作,因此句中不应该用“了”。

⑵、我昨天在那儿等着你们半个多小时。

“着”表示动作的持续,但并不强调动作持续了多长时间,也就是说动词加着不能与时量补语同时用,在这个句子中,“等”这个动作明显是在过去的时间里进行的,应该把“着”,换成“了”。

⑶、在宜昌学习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有过不少进步。

“过”表示的是曾经的经历,“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时间,这里的“过”应该换成“了”2、不用“了”字的情况。

传授知识我们通常习惯从正面讲解,在教外国学生的时候,有时一个语法概念从正面不好讲,我们可以试着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不说“什么时候用”而是研究一下“什么时候不能用”。

以“了”字为例,我们说“了”在句中的位置只有两个,句末或者动词后。

下面看看不用“了”的情况。

⑴、词尾“了”后边不能跟形容词作的程度补语。

不能说“吃了很快”“进步了很快”,要将了换成“得”,“吃得很快”“进步得很快”。

但是有些形容词除外,比如“多”“少”,可以说“吃了很多”也可以说“吃得很多”。

再如“久”“远”。

可以说“走了很远”也可以说“走的很远”。

总的来说“了”后接形容词只能是跟着一件事情,事务的量度,除此之外都要用“得”,表一种程度和一种性质。

⑵、“使、让、教”后面不能用词尾“了”。

例:爷爷让了我去街上买包烟。

姐姐的帮助使了我有很大的进步。

哥哥教了我学会数学。

以上三句的了都不能要,“使,让,教”多属于兼语句。

兼语句用不用“了”的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跟他们的动作性不强有关。

”【4】⑶、动词+起(上,下,进,出……)+宾语+来(去)这个句式里,动词后面不能直接用词尾“了”。

也就是我们可以说“打起仗来了”,而不能说“打了起仗来”⑷、把字句“把……一”中不能用“了”例:他把鞋子一脱了,就睡了。

这里的“了”显然是多余的。

在“把……一”中虽然动作已经完成或已经实现,但仍然不能用“了”。

⑸、在“是……的”结构中不能用“了”例:他是去年年底买的那辆自行车了。

词尾“了”字应该去掉。

或者改成“他去年年底买了那辆自行车”。

在强调过去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的“是……的”结构中,词尾不用“了”。

3、“了”与英语语法的对应关系“了”是一个带有语法表示性质的词尾,但是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标。

使用起来也有一定要用或一定不能用的情况。

外国学生学习的时候总是把他看成一个完全的语法标志,并把它与英语中的某个语法范畴等同起来,从而产生偏误。

例:We went to see the film every week last year.外国学生可能译成:去年我们每周都去看了电影。

这里就存在一个对过去的理解的偏误。

虽然“了”有表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并不等同于英语中的过去式。

【5】四、结语对外汉语教学比起一些理论性,知识性学科的教学更要讲究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教育规律,第二语言教学除了体现教学的共同规律以外还有很多的特殊规律,有着独特的教学过程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 商务印书馆.2002年【2】朱庆明.现代汉语使用语法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M].北京.2005年8月【3】朱晓星.简明汉语语法学习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M].北京.2002年7月.【4】钟梫.对外汉语教学初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Z].北京【5】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M].1999年7月.作者简介:陈信(1988- ),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