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1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 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2

几种经典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型和系列型、分类风格。 3、学习风格的社会因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成人支持。 加纳德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智力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指学习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1、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饿狗的口中或嘴巴附近,肉末可以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这里,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被称为无条件反应。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的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2、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 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然恢复。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这被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3、经典性条件作用在课堂中的应用:1、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2、帮助学生克服窘境。3、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创始人) 他认为行为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联结而形成的。实验——恐惧实验。 四、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1、实验:饿猫打开迷笼的实验。 2、原理: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的结果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这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做中介。(试误说) (2)他提出了学习的效果律。(外加准备率和练习律称为学习的定律)。 3、应用: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大量的刺激——反应联结(如乘法表),反复练习这些联结,并且奖励这些联结(题海战术)。 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1、基本过程: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斯金纳在桑代克的迷笼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箱内伸出一横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压横杆就会有食物滚出,一只饥饿的白鼠被关进去,在不安得乱跑的过 程中,偶然碰到横杆,吃到食物,以后它又压,速率越来越快。在这一实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 3

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此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第一,任何反应如果紧随以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第二,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例子书本116) 4、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 分化就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 泛化就是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 所谓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后果类型 (详见书本118-119 强化程序 (详见书本120 5、应用:斯金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所涉及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塑造新行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或管理。 六、比较两种操作性条件作用(p115) 七、班杜拉最早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这种理论使用诸如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现在被看做社会认知理论,属于新行为主义。 八、社会认知理论对学习和行为表现提出了这样三个阶段:个性、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学习与表现是不能等同的,学习可以分为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九、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 十、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十一、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十二、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十三、观察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 (1) 直接强化,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并不增强行为; (2)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十四、经典条件作用中的强化。(109) 十五、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与惩罚 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表格p118) 十六、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1、加涅提出了学习信息加工过程。 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自环境的信息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或称为感觉记忆。信息在人脑中通过注意和识别进入人的短时记忆。如果学习者不断的对信息进行重复,信息就进入了人的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至少包括三个部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二、学习的基本阶段 一、学习的基本阶段:1、注意 2、目标预期 3、提取先前知识 4、选择性知觉 5、语义编码 6、作出反应 7、反馈强化 8、提取应用 三、 促进知识的保持 1、 加工深度 2、多元表征 3、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