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ppt课件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ppt课件
2
1.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章解
▪ • 关键词:“后”(参见原文)【逐利则先, 仁义则后,故贤者乃可以后乐】 • 中心论点:与民同乐才是真乐。与民同乐 的意思是说后于民而乐:一是乐民之所乐, 一是以民之乐为乐。 • 对比的两个例子:文王与夏桀 • 义旨引申:求仁义而不逐利,意味着仁义 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
王者必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 具体事例:齐景公问晏婴巡游=王者 之享乐Vs补助民众。前者扰民伤财,后者 助民之所需。
7
2.5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 明堂为仁政象征,故不可毁。仁政以 四民(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先。
• 如何从好货与好色而切入行仁政? • 齐宣王自语不能行先四民之仁政,是 由于好货、好色。 • 孟子的解释:以己好货好色之心,推 及于民之同样的好货好色之心,从而好货 与百姓同之(让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 囊),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内无怨女,外 无旷夫)。 义旨:为政者要与民同欲,推己及人。
8
2.7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章
• 如何选任大臣?慎于选任大臣。近臣 (左右)、大夫之言不可听,仅听于国人 (民),但尚需进一步亲“察之”而后决 定或用之、或舍之、或杀之。孟子谓此为 “为民父母”。
9
2.9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
▪ • 以工师求木、匠人斫木、玉人治玉类 比治国,告诫国君应该让贤才学以致用, 不能依靠自己的好恶来治理国家。
3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 • 中心论点:仁者无敌(不是说能在战争中 取胜,而是说,行仁政优先于一切考量, 具有绝对性) • 为政本质与国域大小及战争:为政本质= 得民=让民能遂其自身之所愿而生;国域 大小与战争无关于这一本质。 • 对话转折与对比:梁惠王问复仇之战,孟 子回以行仁政;行仁政者与不行仁政者之 战,前者民为之死,后者民愿其死。 • 义旨引申:胜败强弱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在于民心向背。
4
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章
▪ • 中心论点:天下定于一。 • 一个比喻:干旱之苗待雨与民之望不
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即让民遂生者)。 比喻的用意在于突出在国君之仁政与民的 归仁之间的自然而然关系。
义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争取百姓 拥护以完成统一。
5
梁惠王下 2.3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章
▪ • 交邻国之道有三: • 仁=以大事小(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智=以小事大(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 勇=怒以安天下(以文王、武王之勇为大
《孟子·梁惠王上下》解读
永安一中 吴清
1
孟子-梁惠王上
▪ 1.1“孟子见梁惠王章言利与仁义”解 ▪ 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
盾的追求:交征利而危利自身) • 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义
不后君 • 本章义旨:仁义关系着人之为人,利则反
之。
10
2.10-2.15孟子关于战争的几个讨论
▪
• 2.10齐人伐燕胜之章:伐国取地的根据在于被伐取
之国的民意;原则是不能以伐取增添其民之水火。
• 2.11齐人伐燕取之章:齐宣王取燕后忧虑其他诸侯
联盟伐己,孟子以商汤周武之伐为例,说明伐取之战应在
于去其君保其民。
• 2.12邹与鲁哄而民不死有司章:邹穆公问对于在战
勇之例,区别于匹夫之小勇;大小之别在于所怒 内容是个体情绪还是天下大任,以“爱民”为前 提的勇才能安天下,才是百姓拥戴的大勇)
• 仁、智、勇都与天(天道规律)相关:仁 之道乐天,智之道畏天,勇之道顺天。
6
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问乐章
▪ • 雪宫之乐章(2.4)是对沼之乐章
(1.2)所谓“后民之乐”=“与民同乐” 的一个新的具体例释。
争中不为官吏而死的民众如何办,孟子回以上慢残下则下
弃其上,君仁则民为之死。
•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滕文公问小
国如何备战于大国之间,孟子回以得民而死战(关键不是
说孟子主张死战,而是提醒滕文公如何才能做到民为之死
战=行仁政)
•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章:如果要成就“可继
的功业统绪”,所有君子都必须实行“善政”而赢得民心,
至于是否真能成大王之有文武那样的后世相继,则在于天。
• 2.10-11自外(他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2-
13自内(本国之民)言如何仁而非战,2.14-15则以小国
为例总言仁如何先于战。通过不同层次与角度,突出的是
同一个主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