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

(关键)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第二章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6、学生文化的特征?⑴过渡性⑵非正式性⑶多样性⑷互补性⑸生成性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与其他意识形式是相互影响的平行性关系。

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区别开)⑴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⑵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⑶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论述:1、教育有哪些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⑴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⑶遗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二、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从可能性转变为了现实。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⑴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做到循序渐进。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要求教育工作要及时施教,抓住关键期。

⑷个别差异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面对全体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4、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或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从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患得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第三章1、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⑴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⑵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⑷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⑶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⑵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⑷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⑴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⑶着力提高高等教育。

6、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⑷人口发展状况⑸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⑸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

⑴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⑵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经,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

⑶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9、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⑴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⑵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⑶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0、如何实施素质教育?⑴改变教育概念。

⑵转变学生观。

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⑷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⑸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章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⑴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⑵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⑶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⑷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⑸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教师应如何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第一,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第二,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师如何爱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全面关怀学生。

(4)关爱全体学生。

(5)积极、稳定的情绪。

3、赏识教育的原则?如何做到赏识教育?(代表人物:周虹)1.赏识教育的原则: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宽容学生、提醒学生2.在教学说中如果正确的进行赏识教育?⑴信任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⑵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⑶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⑷激励学生、学会给学生加油。

⑸提醒学生的错误之处,讲究批评的技巧。

⑹不能虚情假意表扬学生,不能笼统表扬学生,不能过度表扬学生,禁止表扬的泛化。

4、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⑴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⑵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依据:(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