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城市发展与卫星城建设

大城市发展与卫星城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北京,100835) 收稿日期:2005-06-22
上 5 个最大的有经济实力的国家(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德国)
建点的半数和 “百万人口城市” 的 三分之一( 联合国人居中心《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 1996)。 大城市的 “中心” 地位, 一般情况是大量中小城市无法替代 的,大城市不但是人口聚落中心,经济中心,同时也是科技、 文化、 信息的中心,往往也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参 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某些大城市还可以超越国界,在更大的跨 国(地区)地域空间成为某方面的中心而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城市。大 城市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的扩散效 应。大城市以其高度集中的优势和综合性中心的地位,将发展张力 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和传递,带动和影响广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更 具活力、繁荣范围更大的城市群或城市绵延带。例如: 以纽约为中 心的美国东北城市走廊, 以洛杉矶为核心的西部南加州城市群; 日 本的四大都市圈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占有工业生产总值的70%和 近八成的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以上海为中心, 正在形成中国最大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当然,大城市只是城市化空间模式的一种,与中小城市相比, 大城市也有必然的缺欠和问题, 特别是中心城区规模过大之后, 种 种弊端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果说大都市更具“集中”的特征,那
么它也集中了各种“城市病” 。当前,严重困扰大城市发展的是四 大问题:人口及住房压力大;环境负荷过重, 生态恶化;基础设施 不堪重负,交通拥挤;防灾避难能力脆弱,潜伏安全隐患。2002年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大量是针对城市化 的,但更像是专门对大城市的提问。诸如:能否协调向大城市发展 的趋势与保护全球环境的需要;能否有比在机动车带动下扩张城市 更好的发展模式;能否及时发展污水和废弃物处理系统, 以避免严 重的传染病;能否及时提供就业化解社会隐患;能否加强管理确保 城市有序发展。的确,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大 城市的发展将受到更尖锐的质疑和令人不满。 大城市面临的挑战是 显而易见的, 但挑战往往是机遇;大城市发展中的确出现了许多特 有的问题,但发展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城市现象的本质是获得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其空间形态应服从 于这一目的,大城市要扬长避短, “集中”的优势是集约、紧密和 便捷, 利用空间换取时间和效率; 现在能否反向思维, 利用时间去 换取空间的疏解, 而仍不失集中的实质呢?城市是个有机体,它不 会坐以待毙,总会寻找适宜生长的环境和与环境协调的形态。过度 膨胀的大城市开始疏解, 过分集中的大城市逐步分散,大城市的郊
区化开始了。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郊区化是一个过 程,而且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相对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由被动到主 动逐步提高的过程。卫星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和发展的。 早在上世纪初,首先是英国,后来是美国,都提出过卫星城的 概念。初期的卫星城谓之“新城” ,是靠近大城市,依附其中心城 区,或扩建原有小城镇, 或在近郊空地新建, 规模较小, 也不集中, 甚至有无序蔓延的状况,尝试着分解大城市的压力。20 世纪 40 年 代,英国兴起“新城运动” ,1945-1970 年英国共建设了 334 个新 城,效果明显, 伦敦 100人以上的工厂约有 70%移至新城; 法国从 30 年代起重点研究巴黎的区域发展和空间规划,于 60 年代出台了 新城政策,目前,巴黎地区的 5 座新城已具有相当规模。美国的郊 区化主要是在二战之后,从 50 年代开始有明显的进展。统计资料 表明, 战后美国大都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非大都市区;而
开封 0.40 君士坦丁堡 吴哥 京都 开罗 巴格达 内沙布尔 撒哈 安会尔瓦达 0.30 0.20 0.18 0.14 0.13 0.13 0.11 0.10
资料来源:世行《2000 年世界发展指标》P155
表 5 美国 10 个最大城市的人口 城市 纽约 洛杉矶 芝加哥 休士顿 费城 菲尼克斯 圣地亚哥 达拉斯 圣安东尼奥 底特律 1990 年 7322564 3485398 2783726 1630553 1585577 983403 1110549 1006877 935933 1027974 2000 年 8008278 3694820 2896016 1953631 1517550 1321045 1223400 1188580 1144646 951270 1990-2000 年增长 % 9.40% 6.00% 4.00% 19.80% -4.30% 34.40% 10.20% 18.00% 22.30% -7.50%
宋春华
摘要/文章通过对世界大城市快速发展的案例分析, 结合国外卫星 城的国际经验, 对我国某些大城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已有建设 卫星城的构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城市发展 郊区化 卫星城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lig h t o f fo re ig n e x p e r ie n c e a t s a te llite to w n a n d b a s e d o n t h e 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a r g e c it ie s th ro u g h o u t t h e w o r ld , th is p a p e r c o m e s u p w it h c o r re s p o n d in g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e s a n d s u gg e s tio n s a g a in s t th e co n c ep tio n o f c o n s tr u c tin g sa te llite to w n, w hic h h a s b e e n a d v o c a t e d in s o m e d o m e s t i c c i t i e s si n c e 1 9 5 0 ' s . KEY WORDS/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la rg e c ity , S u b u r b a n iz a tio n , S a te l li te to w n , S u s ta i n a b le d e v e lo p m e n t
半以上将来自南亚(3.1亿)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4亿), 其余为东 亚和太平洋地区(2.2 亿)及中东、北非、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而 欧洲和中亚只增加 900 万人(占 1%),高收入国家将增加 3000万人 (表2)。 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大城市长期处于长足发展的状态, 尽管 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中小城市中, 但大城市在承载人口和社会经济生 活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表 3、4)。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城市人口却增长了 5 倍,而且这种增长正在以几何级数在加速。为了跟上这个步伐,未 来的 40 年里,需要建设 1000 座 300 万居民的新城市(美国《先驱 论坛报》 ), 其容量和现有的城市相当。 2000年在柏林举行的 “21 世 纪城市未来”国际会议上,发表了《21 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报告》 , 报告指出:到 2025 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 1995 年的 24 亿增加到 50 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将由 47%升至 61%。到 2015 年,世界将有 358 个百万人口和 27 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规模,也呈越 来越大的趋势。世界上最大的 100 个城市的平均规模在 1800 年时 不到 20 万居民,1950 年时为 210 万人,1990 年时则达到 500 万人。 即使在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2000 年人均 GDP3.27 万美元)城市化 比例很高(2000 年为 75%)的国家,大城市也没有停止发展,1990 至 2000 年的十年间美国最大的十个城市,除个别的例外,都呈继 续增长状态(表 5)。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执行的是控制大城市 发展的政策,而且在国家法律( 《城市规划法》 )中载明要“严格控制 大城市规模” ,但大城市的发育发展总体上并没有停步,而是一直 在继续,就城市数量而言,特大城市比小城市增长的比例还快 (表6)。 大城市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长兴不衰, 有其客观规律和 内在原因,最重要的是大城市最能体现城市是“集中”的本质特征 以及它的“中心”地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大城 市的“集中”特征可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集聚意味着市场 要素的集约、资源的节约和协作的简约,创造出比中小城市更高的 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大城市具有在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之间形成良 性循环的环境和机制。高质量的人才、科技、资本、基础设施等在 大城市有可能形成相互匹配、优化组合的体系, 从而创造出更高的 效率,高效的生产率又能拉动优质资源的注入。国外有许多这方面 的例证和统计资料(表 7)。我国尚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也能反映这 方面的情况。有关资料称,1995 年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6463 元, 其中一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 11369元, 是小城市的 2.6 倍(表 8)。大城市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力。以 1990 年经济与人口统计为例,世界上 25 个最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拥有世 界上 281 个“百万人口城市”的 70%强,而它的 12 个城市聚居点 中,除了一个以外,全部都拥有 1000 万或更多的居民。当时世界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大城市发展与卫星城建设
一、城市化中大城市发展及其郊区化 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没有什么现象能比 “人口爆炸”更加令人关注——人口从 1950 年的约 25 亿人剧增至 1999 年的 60 多亿,使 20 世纪成为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期。按照最 近的预测,世界 70 亿人口大关到 2014 年就会被越过。尽管从 60 亿 增加到70亿人的时间(15年)比前一个10 亿人口所需时间(12年)有 所延长,但并没有数量级上的变化(表 1)。新增的 10 亿人口中,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