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19世纪其它文学思潮1、自然主义文学在19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实证主义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发下,一些作家追求比现实主义更加真实自然的艺术表现,在创作中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和实验科学精神,从而把现实主义推向极端,并最终形成了自然主义文学流派。
2.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1)重视观察、调查和精细的描绘,但缺乏艺术的提炼和概括。
无意义的生活细节、变态心理被写进作品。
(2)竭力科学、准确地剖析人,但把人类等同于自然界,刻意表现人的生物本能,似乎支配人行动的都是自然因素而非社会因素。
(3)努力追求客观真实,缺乏想象和情感,叙述文风一般平和、冷静,作家隐匿很深,不发议论不作判断。
3.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1)自然主义更多地选择骇人听闻的题材,使用粗俗的词汇和摄影式的细节。
自然主义要求更大程度、更彻底的真实,追求无所不包的、绝对的、严酷的、不带任何粉饰的真实,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真实的加以描写,从而彻底打破文学表现的禁区。
(2)自然主义坚持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哲学实证主义方法,在观察生活时运用他们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即在文学创作中运用遗传学、临床病理学表现人的生物本能,解释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
(3)创作方法上讲,自然主义只注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繁琐细节,而不去反映生活的本质方面。
代表作家:左拉2.唯美主义文学唯美主义(Eestheticism)文艺运动萌芽于19世纪早期,流行于19世纪中后期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一种艺术潮流。
它以捍卫艺术的独立和自足为准则,以“纯艺术”为追求目标,主张艺术的目的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美。
代表人物:戈蒂耶、王尔德《莫班小姐》序的主要观点:(1)艺术必须和实用加以区别。
“只有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美;而一切有用的都是丑的,因为这是某种需要的表现,而人的需要同他那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污的、龌龊的。
”(2)关于艺术效果的问题。
作品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的是时代的真实;如果艺术有什么效果的话,那么该效果是由这个时代造成的。
(3)艺术品的价值在其本身。
戈蒂耶极力维护的是作家的独立性和作品的本身价值。
这和浪漫派重视创作者的观念是一致的。
3.早期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诗歌最初只限于法国,但后来扩展到欧美以至全世界。
如果从西方文学的整体来看,象征主义文学是出现最早、时间跨度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现代文学流派。
它是西方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界标。
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是:(1)由冷静和客观描写转身纯粹的个人抒情,目的是再现主观的心灵世界。
(2)但不同于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所作的的毫无节制的抒发,而是通过发掘诗人内心的情感同外部世界之间内在的神秘的对应关系,使读者感悟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象征主义诗歌力图超越不完美的现实世界,领略超验的理想世界,是一种超越现实而深入理念世界的诗歌。
20世纪文学所处的历史环境1. 欧美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2. 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使西方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急剧变化。
文学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
20世纪世界文学是对19世纪世界文学的继承。
宏观上讲有两大主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二者关系:在人文观念、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上都不是泾渭分明、相互对立的,而是互相撞击又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Modernism),又称现代派。
现代主义是20世纪欧美诸多流派的总称。
影响较大的有:后期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特征: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表现了欧美传统文学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创新。
非理性主义 20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
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合乎规律的发展,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与延续性。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习以为常的那些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差不多被淘汰,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19世纪和20世纪的资本主义奠定在一个原则之上:人把人作为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比以前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启蒙思想家那种人性自由、人人平等的理想的虚幻性,而且,事实使人们看到,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的目的、权力、利益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还把人的全部私欲、恶或内心的阴暗面激发出来,疯狂地追求自我的满足。
人的这种“自由”常常具有非理性特征。
自然科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非理性意识,加深了人对自我力量评价时的悲观与失望。
诚然,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对于人们改造自然,洞察宇宙万物之本质,对于人们建立科学理性,破除宗教蒙昧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科学并非万能,无法完全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科学理论无法为人们提供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
现代心理学让人看到了隐藏在理性外壳后面的本能冲动,使人洞察了潜意识那一片“黑暗世界”。
生物学进化论自然选择生存竞争非理性主义思潮泛滥上帝已死一种比19世纪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乃至绝望的情绪弥漫了20世纪西方社会。
物质的兴盛催化非理性思潮,加重人的危机意识和异化感的重要因素。
20世纪欧美文学特征:1. 更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并以荒诞的形式加以表现。
2. 蕴涵一种非理性的人本意识。
返回自然——返回原始蛮荒(非理性)以非理性的“自由”反抗现代文明,反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和经济理性,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理想与理性原则送上审判台。
3. 反物质文明4. 对“人”的问题的困惑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文学的总态势是:前半叶,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文学家们学会了多角度地观察复杂多变的现实,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带上了多姿多彩的特点;后半叶,虽无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频仍,科技突飞猛进,思想界异常活跃,西方文学以求新、求变、逞强、逞怪为特点,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主义和流派这些主义和流派大体可以归纳为“现代主义”,不过还有人以为不足,便添一个“后”字,称为“后现代主义”,以表示有别于一切传统。
现代派标榜反传统反理性,具有深厚的前卫意识。
它们着力描述传统文学无人问津的主题,创造不断更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不仅破坏了由古希腊、罗马文学以来所奠定的文学传统,而且冲击了整个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
20世纪哲学与文学20世纪的文学与哲学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有必要逐一对它们加以考察。
哲学与文学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与哲学关系紧密,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潮都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
当然,20世纪的哲学思潮并不是突然涌现出来的,大都是由19世纪的社会思潮衍变而来。
19世纪流行欧美的唯意志论、超人哲学、社会达尔文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仍然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潮,不过它们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人,并波及东方社会。
(1)意志主义“意志”是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 1788 - 1860 ) 哲学的中心概念。
叔本华所谓的意志,又称生存意志或生命意志,是无意识、无目的、不可遏制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意志主义将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和情感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
他认为意志是最真实的实在、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意志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它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活动的全过程,理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是意志的产物和工具。
理性认识不能认识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事物的本质只有靠神秘直觉来把握。
由于人是意志的显现,而意志是欲求和需要,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因此人生是痛苦,暂时的满足所引起的无聊也是痛苦。
由于达到满足的道路异常艰难,而人人又都在追求欲望的满足,因此人对人是狼,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人的命运便只能是悲惨的。
(2)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史莱格尔1772 ~1829 )首先使用这个术语。
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生命哲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流行于德、法等国。
生命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是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主义,以及生物进化论、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等。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是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齐美尔。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 1859 ~1941 ) 的思想与狄尔泰和齐美尔的生命哲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但更加博大精深,影响也更大,称为柏格森主义。
1.“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
柏格森断言,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动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倦的生命冲动”。
由于它永不间歇地冲动地变化着,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由于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
(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
(4)绵延是自由的。
2.精神(或生命)与物质是绝对对立的。
任何实在都与意识有着相似性或联系——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同意唯心主义的;单是我们把物体称为“印象”这一点,就已经认同唯心主义了。
(1)精神或生命是永动不息的;物质是惰性的,静止不变的。
(2)生命是处于时间(真正的时间)之中,空间之外的;物质是静止于空间之中、时间之外的。
在他看来,时间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时间或具体时间,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它受到空间概念的影响,是理智为我们生活目的而构造的实用的时间。
(3)生命是只有质的变化而没有量的位移或增减;物质是只有量的位移或增减而没有质的变化。
(4)生命是连续不可分的;物质是间断可分的。
(5)生命是内容丰富的统一;物质是不能统一的杂多。
(6)生命处于必然性之外,是绝对自由的;物质处在因果性之中,是必然的。
(7)生命是内在的;物质是外在的。
(8)生命只能直觉,不可感知;物质可以感知,不能直觉。
(9)生命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是无常的、相对的。
(10)生命是本质,即“真”;物质是假象,即“假”。
这样,柏格森不仅把精神与物质绝对对立起来,而且把时间与空间、质与量、一与多、自由与必然、感性与理性、内与外、真与假、相对与绝对等这些辩证统一的范畴也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和绝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