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课题: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讲课人:陈艺璇付悦闫博黄晶晶丁容吴婕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关于酶本质探索的历程
2、通过自主阅读“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能力目标:
在有关资料分析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c)从毕破坏,将里面的物质释放出来
2.加压过滤是为了滤去残余的细胞及其结构。如果不过滤,可能该提取液中还会含有酵母细胞,实验就不严谨。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一样。
毕希纳的实验结果跟糖液中含有活酵母细胞是一样的。他把酵母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到了此处,有人会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做题、演示、讨论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讨论材料后问题,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养成自觉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酶的本质的理解
2、分析信息和交流成果能力的综合训练
难点: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的综合训练
课前准备
课件的制作,材料分析
(5)第三部分在不断努力之下,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了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有发酵的物质,他将其称为酿酶,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证明酶是什么物质,这一发现又引起科学家的猜测及研究。
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a)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是为了什么?
b)为什么要加压过滤,为什么他要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复习:
(0-5min)
导入:
(6min)
新知识:
(20-25min)
巩固新知识
(0-5min)
结束:
(0-4min)
教学内容
(1)回顾酶的催化作用,进而提出对酶的本质的问题的探索,引入材料分析
(2)向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材料
(3)第一部分从酿酒业开始说,酿出的葡萄酒会变酸而后引起科学界的探讨,对发酵过程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相信这是一个纯化学的过程,与生命活动无关。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生并不是偶然,我们不能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而是要善于思考,善于研究。
(6)第四部分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萨姆纳查阅资料得知:脲酶能使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这便提出了一种检测脲酶的方法,于是他又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萨姆纳历时九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在他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台下的同学回答)
(7)他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运用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其次是他有着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再次是因为他利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并且在他的研究探索中有一种务实求真的态度,反复试验以寻求真理而不是片面单一的结论,他的这些优秀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8)第五部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达,仪器设备的先进,科学家又相继获得了许多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4)第二部分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发现,他发现了酵母细胞的存在,并认为是这些酵母细胞的作用,但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认为是酵母细胞中的物质发挥作用,并且只有酵母细胞死亡裂解后才有用。请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巴斯德和李比希会存在这样的争论?如果大家有仔细阅读资料,就会发现,两位科学家所持的观点与他们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巴斯德是一位微生物学家,所以他特别强调生物或细胞的作用,而李比希是位化学家,他更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由于当时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在一段时间争执不下。这两种争论坚持不下,表明任何一种现象,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仍需不断研究,不断讨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提示】
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有科学家推测酶是蛋白质,但是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物,但是提取液中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果我们要证明酶是什么物质,我们首先要做什么?肯定是先将酶提取出来,得到纯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巧妇难无米之炊”,提纯技术上的难题,使得酶究竟是什么物质,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9)讨论和介绍完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对之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做一个系统的回顾。
(10)最后总结,“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鼓励学生也要具有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危险,不断探索,不断求知。
教学方法
提问、做题等
多媒体音像(如视频等)
讲授法、
教师演示
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