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1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2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
【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方法对本地区2014年5月-2016年5
月40例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知识教育宣传,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


果经过预防与控制后,本地区40例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预防与控制前,P<0.05。

结论对本地区人群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健康宣传,有利于提高人群对
于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有利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关键词】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发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1],动物源性为主要
的传播途径,可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尿、便、唾液等造成感染现象,人类主要是通过鼠类
进行传播的,其中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1月份为流行季节,4-46d为疾病的潜伏期,主要多见于2周时间。

近些年来,随着家鼠的出现,导致疫区在迅速蔓延扩大,是目前临床上急需
解决的一类重要问题。

因此,对该类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义重大,本次研
究主要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本地区2014年5月-2016年5月40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所有人群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预防控制方案:A:提高灭鼠与防鼠的力度,是防范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预防方案,可定期
组织人群在疾病流行高峰期开展灭鼠工作,做到有方向、有计划的灭鼠,其中春季主要应将
家鼠杀灭,初冬季节应将野鼠杀灭,从根本上将传染源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疾病的出现。


过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方案,每年春秋季节均实施大面积的灭鼠活动,有利于将环境卫生
的管理力度提高,及时消除鼠类栖息于繁殖的区域,对鼠密度进行测定,降低鼠密度。

B:
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利于将人群预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嘱咐群众避免直接用手对老鼠进
行接触,并注意防止食用已经被老鼠破坏的食物,在劳动时应避免皮肤受损,若出现皮肤受
损情况,应即刻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在野外应注意采取绳带将领口、裤脚等系紧,穿戴好手
套等防护措施。

C: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是降低该类疾病发病率的一项有力举措,目前
我国主要采取三种类型的疫苗接种,可在疾病高发区将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使得人体形成
稳定且持久的抵抗能力,其中双价疫苗是防止鼠型出血热病毒感染的一类有效疫苗。

D:加
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可采取宣传手册、广播、宣传单、电视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疾病的宣传教
育力度,向民众解释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危害性、防治措施等,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并保持卫生的清洁,定期对室内外垃圾进行清理等。

1.3 评价指标
对比采取防治措施后,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情况,并与防治前了解情况相比较,分析
其差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预防与控制后,本地区40例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预防与控制前,P
<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于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类急性传染疾病,当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将直接作用
于全身毛细血管与小血管,导致出现广泛的血管壁损伤情况,进一步增高血管壁的通透性,
引发组织或者器官水肿现象,进而使得全身皮肤粘膜出现充血或者出血情况。

其中超过50%
的患者将会引发腰痛、头痛、眼眶疼痛与面红、颈红、肩胸红等症状,其中突出的一类临床
表现为肾脏损害,50%-60%的患者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并可能引发患者
发生死亡[2]。

可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传染疾病,包括携带病毒的老鼠进行传染;寄生在老鼠
身上或者洞中的螨虫对人类进行叮咬;母婴垂直传播等,目前临床上对该类疾病尚未研制出
专门的药物进行治疗,且该类疾病的早期症状与感冒大同小异,导致容易出现误诊现象,进
而引发严重的后果[3]。

可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从而控制该类疾病的流行,提高人们对该类疾病的了解
程度。

做好宣传教育的工作,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危害性、预防措施,重视灭鼠防鼠措施,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加强个人卫生,避免对传染源进行接触等。

研究认为,若鼠密度降低
在2%以下时,将完全能够控制人群的发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后,本地区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

综上情况可知,对本地区人群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健康宣传,有利于提高人群对
于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有利于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考文献:
[1]邵良民.部队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24-25.
[2]王敬磊,赵亚双.1949-2012年佳木斯市肾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2):211-212.
[3]华伟玉,赵振,刘锋等.2008-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5):923-9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