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护理学考点

传染病护理学考点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以便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种物体上的病原体。

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再次阳性。

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复上升,血培养可以阳性。

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1、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3、有流行病学的特征①流行性②地方性③季节性4、感染后免疫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保护易感人群3休息:绝对卧床休息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5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6口腔、皮肤护理7按医嘱给药8健康教育1、保持皮肤清洁,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拭皮肤2、皮肤瘙痒者避免搔抓,防止抓伤皮肤造成4、大面积瘀斑的坏死皮肤应注意保护,定时进行皮肤消毒5、皮6、衣着宽松,内衣裤勤换洗7、伴有口腔黏膜疹,做好口腔护理1、表面抗原(HBsAg)感染HBV后3周,为急、慢性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2、抗3、抗-HBc 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前者只存在于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发作期;后者在前者下降消失后出现,可持续多年,是HBV既往感染的标志4、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5、抗-HBe表示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1、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在38—39间。

疼痛等,有时有腹泻或便秘,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色。

少数以发热、头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

2、黄疸期:发热减退,但尿色更黄,巩膜、皮肤也出现黄染,1-2周达到高峰。

有些病人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

肝脏多肿大,在肋下1-3厘米,有压痛和叩击痛,脾脏可轻度肿大。

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致消失,肝脾缩小,肝功能逐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③流行特征:流行于夏秋季节④发病年龄:10岁以下儿童居多。

极期的重要表现:①持续高热,为乙脑的必有症状,呈现稽留热型,持续7-8天,重者可达3周。

②意识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嗜睡、昏睡、谵妄或昏迷,多发于病程的3-8日,持续1周,重者达4周。

③惊厥或抽搐,为乙脑典型症状之一,多发于病程2-5日。

④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表现和主要死因,分为中枢、外周和混合型呼吸衰竭三类。

流脑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其次是肺不张、尿路感染、褥疮;治疗要点重点做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抢救;预防防蚊、灭蚊,预防接种。

流脑症状护理:㈠、发热①物理降温②药物降温③降低室温。

㈡、惊厥或抽搐: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Ⅰ、针对引起抽搐的不同原因进行处理:①脑水肿所致进行脱水治疗②脑实质病变引起,可按医嘱使用抗惊厥药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给以吸痰、吸氧④高热所致,积极降温同时按医嘱给以镇静剂。

Ⅱ、预防惊厥或抽搐发作、防止窒息及外伤①将病人放置光线暗,安静的房间。

放置声音、强化刺激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持续吸氧④专人守护,设置床档,必要时用约束带,防止坠床⑤惊厥发作时切勿用力牵拉或按压病人肢体,以防引起骨折。

㈢、呼吸衰竭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吸氧③暗医嘱给以治疗呼吸衰竭药物④如经以上处理无效,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器的病人,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上述治疗操作,并向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以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并给以相应护理。

㈣意识障碍:除保持一定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外,还应注意预防并发症①皮肤护理②口腔护理③眼睛护理④泌尿系统护理。

健康教育①进行预防性教育,强调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②讲述病因、主要症状特点、治6个月内恢复㈠发热期: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的表现。

“三痛”为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为皮肤充血时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的潮红。

㈡低血压休克期㈢少尿期: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㈣多尿期。

血常规早期见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尿常规在病程2日后出现尿蛋白,4-6日尿蛋白常为(+++)~(++++)肾病综合征治疗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综合治疗。

在多尿期防止继发感染最为重要。

肾病综合征预防:①防鼠灭鼠(最关键)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肾病综合征护理措施:⒈病情观察⒉休息⒊饮食⒋症状护理①高热:不能用酒精温水擦浴,禁用强烈退热狂犬病⒈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⒉伤口处理①伤后尽快用20%肥皂水或者0.1%新洁尔75%酒精反复擦洗消毒,后涂碘酒③伤口一般不予止血,不缝合,不包扎,以便排血引流④咬伤部位为头、颈部或严重咬伤者用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底部及周围:⒈传染源、病人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⒉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及血制品传播③母婴传播。

艾滋病病毒有嗜神经性和嗜淋巴性,主要使CD4+ T淋巴细胞受破坏,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艾滋病期表现①机会性感染,主要是以肺孢子菌肺炎(PCP)最常见,且是引起艾滋病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②卡氏肉瘤。

健康教育①进行预防教育,特别是加强性教育②指导病人抗病毒治疗,说明按时足量服药和坚持终身服药的重要性③由于免疫低下,常伴有机会感染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应指导病人和家属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④对无症状携带者应3-6⒈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斑丘疹⒉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斑疹→丘疹→疱疹→结痂;水痘禁用激素7日至肿大后9日,可从唾液分泌出病毒⒉临床表现: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下、后发展,边界不清,有弹性并有触痛,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皮温增高。

早期腮腺导管口红肿,按压无脓性分泌物,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⒊并发症Ⅰ神经系统并发症Ⅱ睾丸炎或卵巢炎Ⅲ胰腺炎⒋预防⑴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儿童医学观察3周⑵切断传播途径⑶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释放出强烈的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终年可见,夏、秋最多。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其中以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具特征性。

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最常见,发生在病程2-3周)、肠穿孔(最严重,发生在病程2-3周)、中毒性肝炎(发生于病程的1-3周)。

伤寒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其中血培养为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周的阳性率最高达到80%-90%。

治疗伤寒喹诺酮类为首选药。

2500-3000ml/d,鼓励8.36kj/d。

退热期给予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等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饮食,并观察进食反应。

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可以进食软饭,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饮食量要逐渐增加,切忌饮食不节制和食用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发生肠穿孔和肠出血。

伤寒病人的症状护理:腹胀患者禁用新斯的明,以免引起剧烈肠蠕动,诱发肠穿孔和肠出血;便秘患者忌用泻药,并且避免用力过度,防止是急、慢性菌痢的病人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病变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最为显著,急性菌痢中毒型中的休克型主要是感染性休克。

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即为慢性细菌性菌痢,慢性菌痢的相关因素:①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②营养不良③免疫力低下④原有慢性病,如胃肠道疾病、肠寄生虫等⑤细菌或菌群变异等。

菌痢的血常规见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度至中度增高;粪便常规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见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少见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为确诊的依据。

中毒性菌痢抗休克治疗应用血管活性药以解除血管痉挛。

菌痢的健康教育①进行预防教育②讲述急性菌痢的的疾病知识,患病时的相关的要求,及时治疗急性菌痢以防发展为慢性菌痢,影响生活③病人住院时避免过度劳累、受凉。

暴饮暴食,防止菌痢再次发作④向慢性菌痢患者介绍急性发作的诱因,并帮助其寻找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极易自溶而死亡,因此在采集标本时因注意保暖,并立即送检或床边直接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周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可全年发病但多在冬、春季最多(11月至次年5月),脑膜炎期主要病变为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2.败血症期病人常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3.脑膜炎期,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二)暴发型,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之内危及生命。

1.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2.暴发型脑膜脑炎3.混合型(三)慢性败血症本型不多见。

脑脊液检查为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脓样。

白细胞明显升高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或多核细胞增高为主。

蛋白显著增高,氯化物和糖含量明显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