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教
案﹙首页﹚
专科学校教务
授课 时间
授课 章节
授课 方式
2015 年 10 月 21 星期 三 1.2 节 学时数 2 学时 第二章 第三节 麻疹 第四节 水痘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
1.掌握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护理问题、 教学
目的 护理措施 (目标)
2.熟悉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预防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教学 方法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 采用精讲、启发、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
1/1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1.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
2.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
(4)恢复期 出疹 3~4d 后皮疹开始消退,消
退顺序及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
伤口处
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
理
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d 痊愈。
2.并发症
疫苗接
(1)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由麻疹病毒引起的
种
支气管肺炎多不严重,继发细菌感染病情加重,常
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分
为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
其它症状,并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眼泪增多、 5分
畏光。90%以上的病人,在病程的第 2~3d,出现于 钟
双侧近第一臼齿颊黏膜上,为 0.5~1 针尖大小的灰
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麻疹黏膜斑(斑),最初
可仅有数个,在 1~2d 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6) 2015 至 2016 学年 第一 学期
系部 教研室 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职称 使用教材 编写日期
护理系 儿传护理教研室 传染病护理学 2012 级五年制 3 班 刘莉 助教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5 年 10 月
1/1
曲靖医学高等 处制
发病机 制
泌物中均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
1/1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者后 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发病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都 5 分
可发生。好发年龄为 6 个月至 5 岁小儿,自麻疹疫 钟 病例:患者,男,10 个月,于 2008 年 12 月 26
日入院。患者 5 日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3 日 5分
前皮肤又出现红色斑丘疹,曾在当地诊所治疗,效 钟
果差。入院检查:T39.5 ℃ ,P108 次/分,R25
病例
次/分, 未测。口颊黏膜充血,全身膝关节以上皮
肤可见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双
狂犬病 的概念
临床特
二、病原学
点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无亚型,在电镜下病
毒呈球形或丝状,中心为单股负链,外有脂蛋白包
膜,膜内有血凝素,能凝集猴红细胞。麻疹病毒在
外界生活力不强,对日光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紫 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在空气飞沫中保持传染性不
病原学
1/1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超过 2h,在流通空气或日光下半 h 及失去活力,但
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青少年和成人
现
发病率上升。
分
五、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前驱期
(1)潜伏期:约 10d(6~18d),曾接触过被动
兴奋期
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 3~4 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 度体温上升。
麻痹期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 3~4d。这
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多
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易并发急性心衰、心肌炎、 钟
脓胸等。
(2)心肌炎:多见于 2 岁以下患重症麻疹或并
出版社
教材 参考 文献
3. 吴光煜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 版社 4. 王明琼 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王明琼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四版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6. 沙介荣 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教
学
内
容
第三节 麻疹
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及少许干啰音,
心率 108 次/分,律齐,其余检查正常。问题:
1.该病人主要的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2.应采取哪些主要的护理措施?
一、定义: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充血、 5分
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为特征。麻疹传染性 钟
强,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实验室 检查
成片,一般维持 16~18h,多于出疹后 1~2d 内消
失。 麻疹黏膜斑(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 3~4d 出现皮疹。体温可
突然升高至 40℃,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
1/1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概述
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
治疗
际边缘,24h 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
巴组织,可引起扁桃体、淋巴结、脾、阑尾等处淋 钟
流行病 学
巴组织增生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皮疹有真皮层内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管腔扩张充血,以及
血管周围言行细胞浸润和血浆渗出所组成,覆盖于
皮疹上的表皮细胞发生继发性退行性变,角化后脱
屑。口腔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充血、渗出、局灶性坏
死及言行细胞浸润。
四、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 2d 至出疹后 5d 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
耐寒、耐干燥,在-70 ~15℃可保存数月至数年。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上皮细胞
并复制,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形成第 1 次
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在内繁
殖并释放,大量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 2 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皮疹。 麻疹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当麻疹病变遍及全身淋 5 分
第 3d 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 5 分
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 钟
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
大。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
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及以后中枢神经
预防
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 线检查
可见肺纹理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