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第四章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一、填空题1.泰斯公式的适用条件中含水层为____________的承压含水层;天然水力坡度近为_______;抽水井为______________,井流量为_________;水流为_____________。

2.在泰斯井流中,渗流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_______,当时渗流速度就非常接近_________。

3.定降深井流公式反映了抽水期间井中水位___________,而井外水位_________,井流量随时间延续而___________的井流规律。

4.泰斯井流中没有“影响半径”这个概念,但通常取用“引用影响半径”,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5.潜水非稳定井流与承压井流比较,主要不同点有三点:⑴导水系数是__________;⑵当降深较大时___________不可忽略;⑶从含水层中抽出的水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

6.博尔顿第一模型主要是考虑了____________;第二模型主要考虑了_________。

7.第一越流系统是指不考虑__________和忽略____________的越流系统;第二越流系统是指考虑____________而不考虑____________的越流系统;第三越流系统是指考虑____________而忽略____________的越流系统。

8.将泰斯公式近似地应用于潜水井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当井流降深S<0.1H0(含水层初始厚度)时,公式形式为____________;当0.1H0<s<0.3HO时,公式形式为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根据Theis公式,降深S随井函数自变量u的增大而增大。

()2.当涌水量Q为定值时,Theis公式中的降深与井半径成正比。

()3.经过一定的抽水时间之后,在一定的径距范围内,承压漏斗曲线平行地下降。

()4.非稳定抽水条件下,通过抽水井周围任一圆柱形过水断面的流量都等于抽水量。

( )5.满足Theis 条件的井流,每个断面的水头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先由小变大,后又由大变小,最后等速。

( )6.在无限承压含水层中作定降深抽水,含水层中任一点的水头都保持不变。

( )7.Theis 井流中,不同距离的观测孔的s-t 曲线都存在拐点,拐点处的水头都一样。

( )8.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中,抽水后形成的等水头线是一些以井轴为圆心的同心圆。

( )9.非稳定井流试验,抽水初期实测水头值总是大于理论值。

( )10.Theis 理论中,由于瞬时释放的假设,使得抽水初期的实测曲线总是低于标准曲线。

( )11.在无限承压含水层中抽水,同一观测孔中非稳定流时的渗透速度总是小于稳定状态的渗透速度。

( )12.根据泰斯井流条件可知,抽取的地下水完全是消耗含水层的弹性贮量。

( )13.基岩中的裂隙水一般都是埋藏在已经固结岩石中的节理、裂隙和断层中,因此,根据含水层的弹性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泰斯公式,对基岩裂隙水地区的水文地质计算是不适用的。

( )14.在进行非稳定流抽水时,无论井流量如何变化,都可将其概化成阶梯形流量后,再使用定流量的泰斯公式计算。

( )15.泰斯井流的条件之一要求抽水前水力坡度为零,因些可以说泰斯公式不适用于水力坡度不等于零的地区。

( )16.在符合泰斯条件的含水层中,抽水后期井附近的水头降速表达式可近似表示成t T Q t s 14∙≈∂∂π,所以当∞→t 时,0→∂∂ts ,因些可以说水位将停止下降,而趋向于稳定。

( )17.在泰斯公式中,导水系数和贮水系数是常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对同一含水层同一抽水井进行不同降深的抽水试验时,求得的参数T 和*μ值不完全一致,这说明泰斯理论与实际不符合。

( )18.利用配线法求参数时,为保证计算精度,必须在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重合的部位(线上或线外)取匹配点。

( )19.在实际上抽水实验中,只要井涌水量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动,同样可视之为定流量抽水试验。

( )20.因为恢复水位计算公式的简化式为pt t t T Q s -=lg 43.2π,式中不含有贮水系数,因些可以说,不能用水位恢复资料使用直线法求含水层的贮水系数。

( )21.有越流含水层中抽水,对于同一径距r ,越流系数σ/越大,降深s 也越大。

( )22.有越流的无限含水层中,s-lg r曲线存在拐点,拐点处的降深正好是稳定降深的一半。

( )23.越流系统的完整井流在抽水的早期,完全可用泰斯井流公式计算。

( )24.越流系数越小,则越流量进入抽水层的时间就越早。

( )25.抽水的中、后期,越流系统井流的水位降落曲线偏离泰斯井流的水位降落曲线,因为前者的抽水量完全是由越流量供给。

( )26.凡是在越流系统的井流中,在抽水后期,井抽水量都是由越流量组成。

( )27.在相同条件下越流系统井流的水位下降速度小于泰斯井流的水位下降速度。

( )28.在越流系统的井流中,当降落漏斗出现稳定时,则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都相等。

( )29.潜水非稳定井流中,渗透系数K 不变则导水系数T 亦不变。

( )30.博尔顿第二模型和纽曼模型都考虑了潜水含水层的弹性释水作用。

( )31.博尔顿第二模型中由于引进的延迟指数的物理意义不明确,因此影响了该模型理论的解释和推广。

( )32.纽曼把博尔顿关于潜水含水层迟后给水作用用潜水面下降滞后来解释。

( )33.博尔顿第二模型与纽曼模型的区别只有一点,即后者考虑了水流的垂直分速度,而前者则没有考虑。

( )34.纽曼模型可以用于任何条件下的各向异性潜水含水层的井流计算。

( )35.只要符合博尔顿公式要求的潜水井流,同样也适用纽曼公式。

( )36.因为博尔顿和纽曼公式都是描述潜水井流的公式,因此对多大降深的潜水井流来说,二者都适用。

( )37.纽曼解在实际应用时,并不表示某一点的降深值,而是表示整个完整观测孔内的平均降深值。

( )38.无论是博尔顿模型还是纽曼模型都是在Dupuit 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潜水非稳定井流模型。

( )39.在符合纽曼模型的巨厚潜水含水层中抽水时,S —lgt 曲线的第一阶段表现最明显。

( )40.在博尔顿模型中的延迟指数1/a 越大,则重力疏干延迟效应消失得就越早;反之1/a 越小,则延迟效应消失得就越晚。

( )41.在各向异性的潜水井流中,水平分速度愈大,则含水层的弹性释水和潜水面迟后反应就越明显。

( )42.博尔顿解或纽曼所描述的降深~时间曲线的3个阶段,在潜水井流的任何径距上表现都很明显。

( )三、分析题:1.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运动和非稳定运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简述根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用配线法求参数的主要步骤。

3.利用抽水孔资料求参数T 值时,通常求得的值比实际小,为什么?4.由泰斯公式知,当抽水时间∞→t 时,降深∞→s ,这是否说明泰斯公式不合理?5.试分析在什么情况下,泰斯公式和雅柯布公式在可给出相近的结果(以满足生产精度要求为准)?利用相同数据,二者计算出的给果哪个大?6.如何利用雅柯布公式分析证明抽水后期水位动态变化规律?7.上海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含水层压缩,为此,几年来有关部门将大量的黄浦江水灌入地下,虽然减少并控制了地面沉降,但是无论灌多少水,地面始终恢复不了原来的状态,为什么?8.试分析越流系统井流的理论曲线,为什么在时间短时与泰斯井流的理论曲线和吻合?9.在具有越流补给的半承压含水层中做定流量抽水试验,为什么抽水到一定时间后地下水向井中的运动由初期的非稳定运动逐渐过渡到稳定运动?由非稳定运动向稳定运动过渡的速度与什么有关?10. 潜水流中的滞后现象是由于渗透系数值变小而引起的吗?为什么?11.试用纽曼关于潜水井流的理论解释:(1)lgs~lgt曲线的形状;(2)同一铅垂线上潜水位下降的情况。

12.为什么博尔顿解和纽曼解都不适用于降深大的潜水井流?四、计算题1.设某承压含水层有一完整井,抽水3小时后,距抽水井50m处的观测孔水位降深为0.8m。

试求距抽水井150m处的观测孔水位何时会出现同样降深。

2.已知一承压含水层厚度50m,渗透系数为40m/d,贮水率为3×10-3m-1,若以60m3/h的流量进行单井抽水试验,问5天后,距离100m处的水位降深是多少?3.已知一承压含水层,T=5000m2/d,*μ=3×105-,有一井以280m3/h流量抽水,试求:(a)1小时后;(b)24小时后;(c)8天后距抽水井250m处观测井的降深。

4.某无限承压含水层,其导水系数T为2000m2/d,贮水系数*μ为2×10-4。

有一口完整井以3140m3/d的流量进行开采。

试计算距井300m处,开采10天时的水位降深。

5.在某承压完整井中进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流量为60m3/h,观测井离抽水井距离r=50m。

抽水试验所获得的资料曲线与泰斯标准曲线拟合情况见图4-1。

配合点选为M。

试计算该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弹性释水系数*μ和导压系数a。

图4-16.在某承压完整井中进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井离抽水井距离为12.3m,时间降深资料点绘在半对数纸上(如图4-2所示),抽水流量Q为29m3/hr。

试用Jacob图解法确定导水系数T和弹性给水度*μ。

图4-27.已知一承压含水层,T=5000m2/d,*μ=3×10-4,有一口井以每小时230m3/h的抽水量抽水。

问7天之后,距抽水井200m处观测孔的水位降深是多少?若在观测孔的另一侧200m处,有一口同样效率的抽水井工作,那么抽水7天之后,观测孔降深是多少?8.有一水源地,为满足某厂需水量要求,设计用三口井生产,井的分布如图4-3所示,已知三口井的抽水量Q1=Q2=Q3=1000m3/d,井的半径均为0.2m。

承压含水层厚为20m ,渗透系数为50m/d ,贮水系数为10-4m 2/d ,W (10-6)=13.24,W (10-12)=27.05,抽水前的水头为180m,试求抽水1000天时2号井的水位。

图4-39.某浅层承压含水源地进行抽水试验,设立了4个观测孔,在抽水后1092s 时,测得各观测孔中的水位降深如表4-1,已知井抽水量为0.018s m /3。

试用直线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 和贮水系数*μ。

表4-110.已知某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为5000 m 2/d ,贮水系数为3×10-5,现有一完整井以250 m 3/h 定流量抽水,抽水7d 后停泵。

试求停泵后1h 和1d 后距抽水井100m 处观测孔中的剩余降深。

11.某均质、各向同性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103 m 2/d ,贮水系数*μ=1.5×10-6,有一完整井以100 m 3/h 的定流量进行抽水试验,在距离抽水井20m 处有一观测孔自开泵就有水位观测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