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评述
看过一段视频—晚清军事变革解密,另一面的李鸿章。
视频的简介让我很影响深刻。
他是这样说的: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并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于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很多人觉得他可杀,康有为也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
这些种种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说法不一。
这里我说说我心目中的李鸿章吧!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有名的外交家,军事家,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军事家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出名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斗争的最高潮,洪秀全差点将整个清王朝踏在脚下。
在镇压起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的二支军队一是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湘军,二是李鸿章的淮军。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李鸿章进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张保留湘淮军的用意,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
显然比曾国藩高处一筹。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
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然后就是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了。
我们知道,朝鲜东学党起义牵涉到了中日二国的利益,自交战以来,清军将领叶志超一退再退,虽然左宝贵等人尽全力奋战,可也是无济于事。
海战更不是不容乐观,致远,经运,来运,杨威等,五舰沉没,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将领牺牲,接着在威海卫刘公岛上战斗中,海军丁汝昌自杀,定远管刘步幨自杀,这都是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的命令,成全了日本海军十多年来图夺定远,镇远二舰的梦想。
正如这句诗写得好:“请君暂上凌烟,若个书生万户候”
正是如此靠着疆场上的功劳,李鸿章登上了清廷的一品大员
外交家
李鸿章出名更在于外交,当然很多人对他一身的“卖国贼”评价也是因为外交。
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认为李鸿章在日本签定马关上是丧权辱国之条约,其实在条约签定之前,日本人所提出的条件之李鸿章讨价后的条件更为苛刻。
而且李鸿章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日本谈判时,受到刺客的袭击,左眼中枪。
刺客是陆宗光派来的,还是伊费文派来的,已不得而知,唯一提到的就是李鸿章在受伤之后的一句话“为了国家死不足惜”,伤势稍微好了一点就带着被血染红的朝服走上谈判桌,不丢大清丝毫一点颜面,比之子路“正冠而死”有过之不及。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不可不深自反也”,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