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我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的一个伟大人物。 他开启中国看世界的眼光,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了中国近 代第一个军事企业。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第 一个煤矿,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 他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军事,教育,实业,并为之奋斗终 生。但是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落后。 所以他的事业并没有成功,但是却将这一事业传承了下去。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 遇。”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活在大清国最黑暗最动 荡的时代,以至于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不得不挺身而出。他签 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 他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面,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大环境中, 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怎样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的背后是整 个民族的悲哀。 李鸿章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缺陷,有惟命是从,贪污腐化的一 面,但也有智慧,胆略和见识,有中国人的骨气 。他签订了那么 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被视为卖国贼,尽管当时的情况下他也无可 奈何,但他也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 在我认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功大于过。但毋庸置疑的 是,他是19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

赵燕菲
151408030230
号:151408030206
目录
• 我 的 评 价 • 世 人 评 价 • 生 平 事 迹 与 功 过
• 人 物 简 介
• 序 言
序言
•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 充满着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 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 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 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 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当我们 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 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 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 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梁启超在 《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 “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 鸿章之遇。”国之大器,生不逢时。李鸿章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 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伟大贡献。

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 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他是 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 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 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 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 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 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 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林则徐也是看 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 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 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他纵 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 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 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 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 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 运动。
誓 不 重 回 故 里 车
倘 无 驷 马 高 车 日
人 情 冷 暖 验 笼 纱
世 路 恩 仇 收 短 剑
桂 苑 犹 虚 及 第 花
槐 厅 谬 赴 明 经 选
征 人 北 上 日 西 斜ຫໍສະໝຸດ 一 入 都 门 便 到 家
《 入 都 》 ( 十 )








——晚清第一重臣
班 级:化工152班
制作人:韩明昊
生平事迹与功过
一、创建淮军 二、倡导洋务运动 三、组建北洋海军 四、外交上,维护中 国权利 五、签订不平等条约
世人评价
•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 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 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 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 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 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 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 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 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 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 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 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 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 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 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