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修辞手法的表达和运用专题复习一、复习目标1.判断、辨析、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灵活恰当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能够准确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语导入修辞手法的运用。
1.头戴红顶帽,身穿白布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
(猜一动物)[提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答]拟人、比喻2.长长的黄鳝,短短的泥鳅。
弯弯的虾米,倒挂的石榴。
(猜一日常用具)[回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添我们生活的趣味,在文章的写作中,也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就像上则谜语,写出了荷花的娇羞、美丽。
在我们中考中对修辞手法也经常进行考察,下面是五年来潍坊市的中考试题,我们一起看一下中考题中对修辞手法的考察:(二)【链接中考】1.下面是你同学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1)-(3)题(6分)1(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3))这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2 分)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2.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3.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雷电颂》)运用排比和反复,突出表达了屈原呼唤正义力量、摧毁黑暗势力的强烈愿望。
B.“张这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第二个“圆规”比喻杨二嫂,表现了她的尖酸刻薄,表达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情。
C.“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钧《那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特征,生动地描写了老树遭受砍伐的悲惨情景。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用具之美和酒菜之贵,突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
4.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下面是“经典阅读”活动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9-11题。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
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
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2香校园”示范学校。
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5.仿照画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语句。
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
(2分)现代文阅读《枯萎的蒲公英》6.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分)(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师生活动:师生浏览近五年的中考试题,注意近五年来对修辞手法考察的题型及分值。
纵观近五年的潍坊市中考题,对修辞手法的考察,题型涉及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分值2到4分不等,所以,修辞手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作用:(三)【考点精讲】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的关键: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3(1)同类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 2 ) 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
例如: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4)表示列举。
例如: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东方渐明,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霞光与鲜花之间没有相似点,所以不是比喻句)3.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1.概念: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的一种修辞格。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指导员讲得正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排比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4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2.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四、夸张1.概念: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格。
2.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
例如:(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1)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3.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运用夸张应注意以下三点。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理。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5五、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反问1.概念: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6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3.反问的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七、设问1.概念:“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八、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来讲白发对青铜。
③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作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枪杆子里出政权。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师生活动:教师强调每种修辞手法注意的问题,学生注意这些问题并记忆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