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修辞手法教案【篇一:修辞手法公开课教案】走进修辞王国教学目标1. 复习梳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七种修辞手法.2. 了解七种修辞手法的不用特征.3. 学会运用七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语境领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梳理七种修辞手法,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
教学难点领悟修辞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对比句子,说说好处。
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 小结:确实,老师也觉得“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
因为翩翩起舞这个词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 导入课题:今天带领同学们走进修辞王国,寻找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4. 回忆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了的修辞手法,并说出相关的例句。
2.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三、重点复习1.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出示句子:出示特点:(一种修辞手法,一种练习。
)四、巩固提高1.热身赛。
(出示比较简单的题目)2.抢答赛。
(出示难度较大的题型)3.积分赛。
(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改写句子)4.总决赛。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片段)五、总结课堂今天我们重温了七种修辞手法,希望今后大家能和修辞交朋友,多运用,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让大家回味无穷。
【篇二: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习作中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人手一份短文材料。
3、学生课前查找六种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并分组从课内外收集含有修辞手法的警示语、广告语和句子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课前,老师叫同学收集了有关修辞手法的资料。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则警示语,想想这些警示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出示警示语)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警示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小学阶段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二、知识点拨⑴比喻:俗话叫“打比方”。
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
也就是说,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
观看比喻修辞微视频。
⑵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
比如:王若飞被关在巴掌大的牢房里。
从概念上来判断,这是一句缩小夸张。
这句话意思就是“王若飞被关在很小的牢房里。
”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夸张,就更能说明牢房之小,更能突出敌人对革命者的虐待。
又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从概念上来判断,这是一句夸大夸张。
意思就是“茉莉花开了,香味很浓。
”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夸张,就更突出茉莉花浓郁的香味。
⑶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也就是赋予人的思想、动作、语言。
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比如:小鸟在树上唱歌。
赋予小鸟人的动作“唱歌”,因此这是一个拟人句。
这句话意思就是“小鸟在树上叫着。
”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就更生动。
⑷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这样三个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就更突出了河水的清澈。
(5)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举例说明: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吗?不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先提出问题:“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吗?”再回答问题:“不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自问自答,因而这是一个设问句。
如果我们直接说“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6)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根据概念来判断,这是一个反问句。
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这样一改,意思一样,但前一句,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
2、区别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再回答。
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如:你不遵守纪律,难道不该挨批评吗?(反问句)这句话其实就直接告诉我们:你不遵守纪律,就该挨批评。
再看一句: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
(设问句)先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然后回答。
三、巩固训练一、(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水龙头伤心地流着眼泪。
()2、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3、阿姨好像不喜欢她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
()4、我常常想:那口井,是谁是开掘的呢?()5、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6、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7、它声音太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
()8、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
()9、鲸的身子那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10、夏天,树叶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
()二、读下面的片段,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分组合作完成)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的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的烧死。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的熄灭。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四、创新运用1、按要求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1)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什么样子都有。
改写成排比句和比喻句。
(2)我心中十分焦急。
改写成夸张句。
(3)月亮被云遮住了。
改写拟人句。
(4)我们少先队员带头遵守纪律。
改写成反问句。
2、自主选择:尽量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1)写警示语;(环保、文明、安全等)(2)为家乡的特产写广告词;(3)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
(学生动手写,然后交流)五、回顾总结。
【篇三:修辞教案】课题:记叙文阅读——修辞(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分析1、内容:记叙文中的修辞及运用效果。
2、分析: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二、复习目标及分析1、目标:熟悉常用的修辞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能理解其表达作用。
2、分析: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
三、教学问题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作用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结合实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总结答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基本流程:导入——预习展示——阅读讨论分析——小结——检测(二)教学情境1、导入:由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类型,题型及分值引入修辞的复习。
2、预习展示:(1)回忆所学过的修辞手法(点明常用修辞):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排比)b.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引用)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拟人)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比喻)e.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f.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设问)备课组长:主备人:成员:授课教师:时间:g.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h.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拟人、反复、排比)i. 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夸张,强调了瓜的特征,突出了瓜的香甜)j.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对偶、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掌握程度。
二、问题与活动:活动一:实题训练淡竹苏沧桑(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3)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4)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志。
(5)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6)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
(7)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