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基本知识第一讲近体诗传统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国唐代以前的诗,为半自由体,字数和句数不限,韵脚多变,称为古体诗。
唐代以后的诗,格律严谨,大多为五言或七言,一诗一韵,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从唐代一直流传到今。
一、汉字的声调:古汉语按字的发音高低轻重,区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传统诗词中的平仄声,就是这样来的。
现代汉语中,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ˇ),去声为第四声(﹨)。
去声字在现代汉语和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归入了平声、上声和去声中,字典中已找不到入声。
但在传统诗中,入声字一律作仄声用。
究竟哪些是入声字,都已列入《诗韵新编》各韵部中。
二、诗韵:将音韵相谐的字,放在诗句的末尾,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和谐感,叫押韵,押的字,称为韵脚。
古代汉语的韵,都是韵书规定,非常复杂。
宋代平水人刘渊,把韵书简化,还有106部,称为平水韵,沿用了几个朝代,到近代已不适应了。
后来由民间形成了“十三辙”,将古诗韵的尺度放宽,简化为十三韵部。
60年代后期,在“十三辙”的基础上,以汉语拼音为准,出版了《诗韵新编》,分为十八韵部。
即在汉语拼音中,以韵母相同或相似的字作为同韵字,便可用来押韵,给诗歌作者用韵带来很大方便,初学者如果分不清韵部可直接按照普通话即现代新韵来押韵。
三、诗句的组成1、五言句:有四种类型。
平仄排列是两双一单,即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读起来有节奏感。
注意:每一句型中的1、3字,一般可用仄声也可用平声。
2、七言句:也有四种类型。
平仄排列为三单一双,即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
注意:每一句型中的1、3、5字,一般可用仄声,也可用平声。
四、近体诗的格式:近体诗又叫格律诗,可分为:(一)、五言绝句(五绝):共有四种形式1、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即首句格式为仄仄平平仄(除出现孤平、末尾三连平或三连仄、拗句与救拗情况外,每种句式第一三字平仄可不论,律诗则可以一三五字不论,下同。
)第1,2句互为对句,即平仄相对(相反),第3,4句也是相对。
2,3句互为邻句,邻句的句首第2字平仄必须相同,叫做相粘。
第1、3句不押韵,以仄声结尾,2、4句押平韵。
2、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即首句为平平仄仄平(韵)。
粘、对格律同上,第1,2,4句末押平韵。
第3句仄声结尾。
3、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即首句为平平平仄仄。
粘、对格律同前,第2、4句尾押平韵,第1、3句仄声结尾。
4、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即首句为仄仄仄平平(韵)。
粘、对格律同前,第1、2、4句尾押平韵,第3句仄声结尾。
(二)、七言绝句(七绝):共四种1、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即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对格律同五绝,第3、第1句不入韵,以仄声结尾。
第2、4句押平韵。
2、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粘、对格律同前,第1、2、4句押平韵,第3句以仄声结尾。
3、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即平平仄仄平平仄。
粘、对格律同前,第2、4句押平韵,第1、3句以仄声收尾。
4、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粘、对格律同前,第1,2,4句押平韵,第3句以仄声结尾。
以上四种首句格式就是绝句所有句式,只是存在排列顺序和“一三五不论”不同的问题,以下律诗与此相同,也只有这四种句式。
在写近体诗时,无论律绝,只要确定首句的格式,后面的无论几句都能按照相对和相粘的知识推理出来。
(三)、五言律诗(五律)共四种1、首句仄起平收不入韵式(所有句式与五绝句相同,不再赘述)奇数句尾不入韵式,以仄声结尾,偶数句尾押平韵。
律诗的第1、2句称为首联,3、4句称为颔联,5、6句称为颈联,7、8句称为尾联。
每联两句互为对句,平仄相对立。
第2、3句,4、5句,6、7句互为邻句,句首第2个字必须相粘。
另外,颔联、颈联必须是两联对仗,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
2、首句平起仄收入韵式粘、对和对仗格律同前,但首句与第2、4、6、8句同入平韵。
3、5、7句不入韵,以仄声结尾。
3、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粘、对格律和对仗同前。
偶数句押平韵,奇数句不押韵,以仄声结尾。
4、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粘对与格律同前,第1、2、4、6、8句皆入平韵,3、5、7句不入韵,以仄声收尾。
(四)、七言律诗(七律)共四种1、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粘对及仗格律同五律。
偶数句押平韵,奇数句不押韵,以仄声结尾。
2、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粘对及对仗格律同前,第1、2、3、4、6、8句押平韵,3、5、7句不押韵,以仄声结尾。
3、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粘对及仗格律同前,偶数句押平韵,奇数句不押韵以仄声结尾。
4、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粘对及对仗格律同前。
第1、2、3、4、6、8句押平韵,3、5、7句不押韵,以仄声结尾。
句式举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仄起仄收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平起仄收不入韵)一行白鹭上青天【平起平收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仄起平收入韵)窗含西岭千秋雪【平起仄收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仄起仄收不入韵)门泊东吴万里船【仄起平收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起平收入韵)注:中括号内下划线部分为五言句式的平仄,第二句首字“一”是仄声,但根据其第二字“行”是平声和一三无不论的理论认定为平起平收,因为一三五不论,所以句式仄起或平起都是根据第二字的平仄来确定。
第四句第二字“泊”今读平声,古音是入声字,作仄声,认定仄起。
五、近体诗的对仗:近体诗对仗一般对律诗而言,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对仗的最基本要求词性相对(相同或相反)、平仄对立而节奏相同。
(一)词性相对词性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代词、数词、虚词、颜色词、方位词。
要求各类词性相互成对。
(二)平仄对立,节奏一致对句与出句相对应位置的词,必须平仄对立(1、3、5字有时也可不论),而且出句的末尾以仄声结束,对句末尾以平声结束。
所谓节奏相同是出句与对句诵读时停顿的位置必须一致。
对仗还有两点必须注意:(1)避免合掌:所谓合掌是出句与对句的意义完全相同,必须避免。
例如:假期成美眷。
喜日结良缘。
避免重字:对联一般不可有重字出现,更不能以重字相对。
但连绵字则允许成对,如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均为名句。
六、近体诗平仄的变通上述各种类型的诗句,平仄格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前面提过1、3、5字是可以变通的,即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
但二、四、六则不允许变通。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条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按照这个口诀去变通,一般不失音律和谐。
但在某些情况下,变通1、3、5字,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句子,例如:五言句型中的“︳︳︳--”,若将第三个字变为“-”声就成了“︳︳---”,句尾出现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读起来很不和谐,为写诗的大忌。
七言句型中的“--︳︳︳--”,若将第五字变为“-”声,就成了“--︳︳︳---”,句尾也是“三平调”。
五言句中的“---︳︳”,若将第三字变为“︳”声,就成了“--︳︳︳”,句尾出现三个仄声,叫“三仄调”,读起来也不和谐。
七言句型中的“︳︳---︳︳”,若将第五字变为“︳”,就成了“︳︳--︳︳︳”,句尾也是“三仄调”。
五言句型中的“--︳︳-”,若将第一字变为“︳”声,就成了“︳-︳︳-”,此句除平声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称为“孤平”调,读起来很不和谐。
七言句型中的“︳︳--︳︳-”,若将第三字变为“︳”声就成了“︳︳︳-︳︳-”,也就成了“孤平”调。
“三平”,“孤平”和“三仄”调,都叫做“拗句”,初学诗者可尽量避免。
较熟练的诗作者,遇到拗句可进行补救,叫做“救拗”,暂不叙述。
第二讲古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写法比较自由的诗体,简单地讲除了拗律外,不合近体诗格律的都可以算作古体诗。
其特点主要有:1、句数字数不限,平仄不拘,每句二、四、六平仄可连接重复,行文内可重字。
2、古体诗也要押韵,但韵脚多变。
可用平韵也可用仄韵。
可一韵到底,也可转韵。
可由平转平,由平转仄,由仄转仄或由仄转平。
可两句一转或四、六、八句一转。
各句句脚平仄间隔不匀。
3、全篇句式排列次序有不合律句规格处,或律句与非律句并用。
4、在句中可出现孤平、孤仄、三平、三仄或三连以上平、仄。
古体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四言古诗: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以四言为主。
例如《国风》中《关雎》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骚体诗:句中有“兮”字,相当“啊!呀!”。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于扶桑。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乐府诗:古代用以配乐的诗,有的来自民间。
思想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表现力强,押韵也相当自由,还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
例如著名的《敕勒歌》,描写西北牧区风光,气势雄浑,境界开阔: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五言古风(五古):句数不限,句式为二、三节拍,押韵一般在偶句末尾。
短篇的如:《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长篇的五古如:李白《月下独酌》,杜甫《石壕吏》、《赠卫八处士》等。
有的长达数十句至一百句不等。
五言古绝:与五言绝句相近似,格律没有五绝严格,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大合乎格律的五绝。
但诗的意境很好,有的传为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