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基础知识课件
•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中的“绿”和“红”分别借代绿叶和 红花。 • 使用典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 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增强作品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李商隐、辛弃疾的作品用 典较多。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诗人运用这个典故, 表示自己虽已年高,但仍然可以担当抗金重 任,希望朝廷重用他。 • 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运用 了互文。
送别诗:以临行送别为诗歌内容,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
咏史诗:以历史兴衰、前朝旧事、怀古讽今为诗歌内容, 杜牧、李商隐写了许多,如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
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咏物诗:借物抒怀言志的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 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 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 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 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 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出了景物给人的错觉,从句式上看,是倒装,应是“云根动石 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B.修辞格: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 借代、用典、互文等。 • 1997年高考试题中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不色,白银盘里一 青螺。”运用了比喻。 • 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作家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 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 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下面是唐宋一些 主要作家的风格: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 丽清纯;韩愈——雄博奇险;杜牧——峭健俊逸;李商 隐——绮丽缠绵; 陆游——豪岩丰腴;姜夔——清刚疏岩;温庭筠——细 实秀密;苏轼——雄奇清俊,豪放婉约;辛弃疾——雄 浑雅健,激昂豪放;柳永——清丽遒劲,婉转细密;周 邦彦——浑厚圆润,和婉明密;秦观——清新倩丽,柔 情婉约;王安石——思深学博,爽健峭拔;李煜——清 新秀丽,深沉凄婉;李清照——新巧清丽,婉约刻挚; 黄庭坚——深沉奇岖,挺拔瑰丽;
二、作些诗歌鉴赏的准备
• 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只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进 行分析,我们所能准备的主要是了解诗歌鉴赏的有关知 识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 1.相关知识 • ①诗歌体裁 • 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 诗 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 近体诗 古代诗歌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 词: 小令、中调、长调 • 曲: 主要指元人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
2.表达技巧
• ①表达方式: • A.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 2001年高考《赋得暮雨送李胄》的最后两句“相送情无限,沾 襟比散丝”就是直接抒情; • 间接抒情指借景、借物、借事来抒情,比较多的是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在诗歌创作中,或 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寓情于景),或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或 暗示感情(借景抒情),甚至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象征 (托物言志)的手法,它可以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 隽永的特色更为突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 过演奏琵琶后的所见景象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 人入胜。 • 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的词《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 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语言特色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不事雕凿。如:2001年春季高考试 卷中所鉴赏的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质朴:或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或直抒胸臆。白居易 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 绚丽: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柳永、姜夔、 李商隐等作家的语言具有这一特点。 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丰。 明快:浅显明白,直通畅达。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含蓄:不直接叙述,而是意在言外,隐晦、曲折、委婉地表达, 李商隐的诗大多具有这一特点。2000年高考卷中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 子落灯花”,就是通过绵绵阴雨、蛙声、夜半这一时间、“闲敲 棋子”这一细节来表达作者约客不来的失望、落寞、焦躁的心情。
3.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不是凭空抒情、言志,它总要借助一定的诗歌形象, 这些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陶渊明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塑造了与肮脏官场决裂后回到农村过田 园生活的诗人形象,后两句的描写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实 景,又象征着诗人最终选择的生活道路,表现了自己高 洁的操守。 一首诗中可以只有一个形象,如2000年春季高考试卷中 赏析的诗《蝉》;也可以有多个形象,共同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如2001年高考卷中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 诗中描写了楚江、微雨、船帆、飞鸟、天际、远树等形 象,渲染了阴晦、凄迷的景色,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之 情。
②风格流派 两大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诗歌流派: 山水诗:以山川风物为诗歌内容,如谢灵运、王维的诗,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 田园诗:以田园生活为诗歌内容,如陶渊明、孟浩然、范 成大,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 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诗歌内容,如高适、岑参、王 昌龄的诗,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②修辞方法: • A.炼字、炼句:追求遣词造句的新奇、准确,注重对 仗的工稳。杜甫、韩愈、贾岛、孟效等都注重炼字炼句。 炼字常常体现在动词、形容词上;炼句不仅体现在语句 的凝练上,还常常体现在句式的对偶上,有时为了对偶 而变换语序。 •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根”,“敲”字的使用是古人炼字的典范,“移石动云根”写
•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写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 凋残零落,都是铺垫,是蓄势,到“只有香如故”, 它的孤独、愁苦、凄清,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有那 弥散天地的香气,那不屈的气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仙境的描写,就是诗 人借助幻想,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从兄弟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 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不写如何思念家中的 妻儿,而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挂念之切。
古诗鉴赏基础知识
一、了解古诗鉴赏角度
• 对一首诗或词进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 1.理解诗歌的词句。 • 正确理解词句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如1998年第14 小题 B 项“‘闲居’句中的‘少邻并’的意思是李凝自 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 2.鉴赏诗歌的语言。 •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理解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它所传 达的意境,它的表达效果。如1999年8题B项“第三句 (沙头宿鹭联拳静)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 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又如2000春季高 考第9题B项“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流 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 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豪放派: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 广阔的社会生活;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声律所束 缚。苏轼、辛弃疾、岳飞都是豪放派词人,如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 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 严格遵守音律。柳永、李清照、姜夔、李煜、温庭筠、 周邦彦等都是这一派作家,如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 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 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B.描写:白描、浓墨重彩、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 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要注意观察的视角等。 • 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 简练的笔墨刻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 辛弃疾的《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就采用了白描; • 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浓墨重彩。 • C.议论: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气节、操守、 志向等。 •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花 自喻,借梅花表达自己孤高的品格和不屈的气节。
• ③构思技巧:照应、虚实相生、以实写虚、动静结合、 铺垫、想象、联想、换位等。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 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眼下独 听夜雨、归期未定之苦是实,他日剪烛共话之乐是虚, 因眼前之苦盼望他日之乐,而设想未来之乐自然又突出 了今夜之苦,这样虚实相生。 • “愁”是无形的东西,是虚的东西,但古代诗人却能化 虚为实,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 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 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的第三、 四句就是动静结合。